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天堂草

现实题材儿童剧的上乘之作——看《山羊不吃天堂草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5-20     浏览次数:     

  《山羊不吃天堂草》首演很成功,起点很高,基础很好,艺术上很有特色,编、导、演、舞美都有闪光点。在当下儿童剧中是上乘之作。

  现在童话剧太多,到处灰姑娘,遍地丑小鸭,儿童剧不能只搬演童话,儿童剧舞台应该丰富多彩,尤其不能缺少表现现实生活的儿童剧,不能缺少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孩子形象,不能缺少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掘与发现,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

  关怀当下,关心孩子,就不能回避当下生活中孩子们面临的心灵与精神成长问题。避开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国的儿童剧永远“长不大”。

  这出戏以少有的勇气直面当下现实,关注和表现当今孩子的心灵成长,书写了一个进城打工的乡下孩子明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不仅能给孩子以心灵启迪和精神滋养,也能给成人以昭示,在稀缺表现现实生活的儿童剧这一背景下,该剧编剧,导演和中国儿艺表现出了他们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感,艺术上也取得了切实的突破。

  剧本改编自曹文轩的同名小说,原小说获过重要奖项,影响很大,但小说的写法比较松散,较为自然主义地铺陈生活叙说故事,随意性很强。改编后的演出本一方面尊重原小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小说提供的原材料,巧妙地“借力打力”,一方面有很多取舍,有很好的提炼。

  编导重点“拎”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打工少年明子进城后的经历以及他的心理活动。一条是乡村父亲的戏,那一群山羊“不吃天堂草”的传奇故事。全剧情节建筑在家里养羊,因养羊借钱负债,后来羊全部饿死,导致了全家一场灾难,明子只好进城打工,与师傅三和尚和学徒黑罐等一起度过了一段岁月。而父亲和羊的意象一直在他的生活中挥之不去。创作者采用的叙述策略是从明子被抓进派出所,在拘留室里回忆往事开始,展开全剧剧情,用这一“焦点”将两条线编织起来不断交叉向前推进,拘留室的戏,进城打工的戏,乡村的戏形成一张戏剧之“网”,也形成了一个相当独特也相当复杂的戏剧结构。

  这一叙事结构很有戏剧张力,也使观众有了一条比较畅通的观赏路线。但它也给二度呈现带来了难度,网很大点很多,弄不好易散易杂易满,由于导演的强力掌控,全剧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流畅有序。

  查明哲执导本剧再一次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和艺术才华,他导得很用心很用情。整个演出难得地“接地气“,农民工的生活极富生活质感和现场感,明子形象鲜明内心丰富,群众角色立体可感。融写实,写意,表现,诗化于一炉,时空转换频繁快速,并且使用了多媒体影像技术,查明哲显示了强大的驾驭能力。

  中国儿艺的演员在本剧中的表现都很出色,毛尔南、唐妍等多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这台戏的表演达到了国家级水准。

  “山羊饿死不吃天堂草”这件乡村往事,具有很强的寓言性,在原小说里,构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章节,所用的笔法都与明子进城后的生活化书写迥然不同,如何将这一段落化开融入戏剧之中,既给改编带来了难度,也给戏剧家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难度首先在于:山羊饿死不吃草,可信度究竟有多少?现实生活中,按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按生活常识和常理,羊会不会饿死都不吃草?这是创作者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问题,成人观众会问,孩子们也会问。全剧的剧情发展,明子的内心成长和重大转变都建筑在这个幕前发生的事件上,这就更加需要编导将这个重要关目“砸实“了,让它可信,否则戏就站不住。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一大“硬伤”。

  但这一具有传奇性,寓言性的乡村往事又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原小说的点睛之笔。它本身有丰富的寓意,还有象征性和诗意之美,是作者哲思和情感寄寓之所在,羊的形像,特别是这群羊的生死故事在戏剧舞台上也较为独特,较为少见。编导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意象,将其放大、强化。羊的形象以歌队的样态贯穿全剧,造型独特,语汇丰富,并强有力地参与了明子的内心成长历程,成为本剧一大亮点。编导还通过剧中人物紫薇将此事的真实可信性“砸实”了——羊确实对世间的草有选择,有很多种草羊是不吃的。这样就使人们不再对此事产生质疑。这样也弥补了原小说的不足。

  “山羊不吃天堂草”的乡村往事与明子进城后成长,成长中的选择构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对应关系。

  明子在乡村接受的是父亲的教育。父亲作人的原则是“饿死不作贼”,老人秉持这一朴素的人生信条走着自已的人生路,这也是中国民间众多百姓千百年来信奉的一条生活原则,而明子进城后,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生存、挣钱是第一位的,师傅三和尚等先期进城打工的成年人最信奉的是钱,而且为了挣钱,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管道德底线,可以“做贼”,三和尚们的这种生存观是生活熬炼出来的,也是生活逼出来的。三和尚喜欢明子的懂事听话,聪明好学,希望明子接受这一信条,成为的自已的爱徒,直至成为他的接班人。

  明子必须做出选择,但内心却经历了煎熬和撕扯,一方面是父亲的教诲,是山羊不吃天堂草刻骨铭心般的记忆,一方面是师傅三和尚的强力灌输,要在城里的世界乃至在这人世间活下去,要挣钱,要改变生活处境,就要“吃天堂草”,不管什么草都要吃,不管什么钱都要挣,哪怕偷,此外,还有家里欠债,父亲和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必须尽快还上巨额债务的“倒逼”——最初,明子坚守着“饿死不作贼”的信条,坚决拒绝偷工地上木料换钱,宁愿受到三和尚的责怨。这是个本质极好的乡村孩子,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一点点变了,直至想裹卷城里人打阳台的钱逃走——编导直面这一心理变异过程,写出了成长的残酷性,写出了明子的内心挣扎,挣扎中的选择,他最终在“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昭示下,在激烈的内心风暴中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和成长中的一次重要跨越,他选择了诚实和善良,选择了有原则的生存,他象剧中的那些羊一样没有吃天堂草,他宁愿被抓也要退还这笔钱,即便在拘留室内仍在自责——这是人性的胜利,也是全戏深度所在。

  现在,从城市到乡村,金钱对人,对传统生活信条的侵蚀、冲击乃至消解已无处不在,正在改变人性,改变成长中的孩子。全剧结尾是明子出徒,要独挑门户乃至带徒弟去闯天下了,但只凭心地善良诚实就可以闯天下吗?明子的未来仍是未知数,若想在城里生存下去,他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三和尚,很有可能为了钱而放弃底线。此剧引人警醒、让人长思。

  明子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还可强化。成人与他的关系至为重要。乡下父亲对明子影响巨大,进城后师傅三和尚与明子的戏要加强。

  再修改时应该重视三和尚这个人物,现在三和尚的内心世界没有完全打开,他有过怎么样的痛苦,怎样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尚欠清晰。三和尚喜欢明子,想培养和塑造他接自已的班,这条师徒间的动作与反动作线应强有力地贯穿全剧。是信守父亲教给他的做人原则和信条?还是接受三和尚的处世哲学?明子在两种力量撕扯下挣扎,抉择,心路历程会更清晰,形象会更丰满,戏剧张力会更强,“成长”的主旨会更突出。现在戏比较散,强化这条线还会使焦点相对集中些。

  同样应进一步丰富的还有紫薇,她是明子精神上的伙伴,是明子生活中温暖他身心的一缕阳光,现在对她的开掘仍嫌不够,进一步写好紫薇,戏会更厚实,更有味。

  目前,整个戏给人的思考多。还可再加强一下情感戏,如加强父子情(明子与父亲),师徒情(明子与三和尚),兄弟情(明子与黑罐)、伙伴情(明子与紫薇),乃至明子与黑点等山羊们的情感,情感戏写好了,写细了,写深了,可以让演出更具情感力量,以情感打动人,温暖人,征服人,这方面也可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加强。bob半岛在线登录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