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高羊茅

人勤春早 不误农时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7-18     浏览次数:     

  雨水至,春耕忙。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时节,京郊大地上,忙碌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人勤春来早,农户们一手抓实防疫,一手抓好耕作。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见到了与往年不一样的早春景象。

  “疫情对今年春耕影响大不大?”当听到记者抛出的问题时,兴农鼎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领没立刻回答,而是打开了微信,屏幕上置顶着人员招聘、农资协调、运输保障3个微信群,“区镇两级真给力,疫情发生后就建了群,相当于给春耕上了份保险。”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家位于顺义区赵全营镇的农业合作社,如今能日产销3000斤绿色无公害和有机蔬菜,与往年相差不大。清早从大棚里摘下的西红柿,经过包装和运输,最快中午就能到市民餐桌上。

  这背后,3个微信群功不可没——人员招聘群里,包括不少周边村的干部,方便招聘本地农户解决“用工荒”;农资协调群里,对接着种子、有机肥等多个供应商,确保农资供应不断档;运输保障群里,物流公司负责人随时在线,安排车辆保障“绿色通道”。

  育苗棚里,几位工人戴着口罩,正把芹菜秧挨个移植到托盘里。记者蹲下来,仔细观察了一位“熟练工”的动作:别看手指上沾着泥土,可操作起来很是灵活。一拢,几团小秧苗便结对来到盆里;一挑,从盆中抽出棵大约3厘米高的秧,放在指间;一抹,宛如琴弦一样纤细的苗便立在了盘中,还真有点儿“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意思。

  这名“熟练工”名叫王明才,人称老王,是疫情发生后通过人员招聘群引荐来上班的本地农户,凭借40多年的种菜“老底子”,稍加培训就像模像样。“我家距离大棚不过500米,上班方便;园区里每天消毒好几遍,还给咱发口罩,心里踏实。”老王的老伴儿也在棚里干活儿,两人加起来每天能拿到300元的工钱。

  陈领说,像王明才夫妇一样的种菜“老把式”,现在整个园区已经招聘了20多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外地工人延迟返京造成的“用工荒”。

  漫步于园区内,几乎每个种植棚外,都能看见一垛垛的尼龙袋,里面是种子、有机肥等春耕必备的农资。“微信一发,农资到家。”陈领把这些“家底儿”拍了照,发到了农资协调群表示感谢。

  这一袋袋种子、有机肥用在哪儿、怎么用,蔬菜大棚何时起帘、放帘,全部都由技术人员周宝明负责安排。他的手机里也有个技术指导微信群,多云、雾霾天气造成温室“低温寡照”等一系列专业问题,都能随时请教专家,这才有了一棵棵高品质的有机蔬菜。

  从一粒种子茁壮成长为一棵青菜,背后是3个微信群、数百名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陈领说,越是在特殊时期,越是能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感觉。

  桃林日渐苏醒,洳河静静流过。泊车村外,穿着运动鞋的喻永强步履轻快,直奔峪口镇兴隆庄村的桃园。

  平谷区果品办有一群工程师,人送外号“果司令”,喻永强就是其中之一。大桃之乡春耕忙,“果司令”们包村包户,一头扎进桃园,手把手指导农户。

  风里藏着冬末春初的和煦,喻永强自田埂上匆匆走过。步行1公里,张宝志家的新桃园到了。

  张宝志是十里八乡的技术能手,人家栽树三年挂果,他只用两年,去年还曾承担“国庆礼桃”种植的光荣任务。今年,家里已“倒茬”五年的12亩地要重新种桃子了,老把式却碰到了新问题:该种点什么品种呢?

  “种桃还得跟着市场走。我们调查过,黄肉油蟠桃、白肉毛蟠桃、白肉光毛桃,这几种最好卖。”喻永强说,莱山蜜、秋彤等含糖量高的品种,也受欢迎。

  出了张家桃园,喻永强一路向南走,便来到王艳家的早露蟠大棚。70米长的大棚里,136棵蟠桃树已经挂果,毛茸茸、绿莹莹的果子正肆意吸收着阳光和水分,迅速长大。

  用食指和拇指捻开纸袋,套在桃子上,再打上一个结。过去一周,这一套熟练的套袋动作,王艳已经重复了1.8万遍。这1.8万个果子是她精心呵护的宝贝,大约40天之后,它们将成为京城第一批上市的蟠桃。

  走进大棚,喻永强敏锐发现了不妥之处。“上肥用的是羊粪吧?氮含量有点儿高了,应该调整下肥料。”他向王艳耐心解释:氮含量高,容易导致桃核生长速度过快,撑爆桃肉,影响品相。

  蹲在田埂上,摸一摸狭长碧绿的桃树叶子,他又提出了第二个建议:叶片薄了些,说明大棚里的昼夜温差太小,果子甜度会受影响。“别担心,适当调整大棚温度,完全可以补救。”

  专家的建议,王艳听得认真,一一记录下来。她说,套袋一天不摘,这颗心就一天不能放下,一冬的辛苦劳作,盼的就是这收获果实的日子。

  bob半岛在线登录

  不负农时不负春。平谷的22万亩桃林之中,7万桃农正精耕细作,迎接崭新的春天。

  早春二月冷凉适宜,草莓鲜果正值收获旺季。今年受疫情影响,草莓售价较往年偏低,但是昌平草莓农户利用政府搭建平台以及挖掘往年老客户,充分开发线上销售渠道实现了销量与往年持平。

  草莓农户一天的繁忙采收,是从早8点开始的。本周三,兴寿镇鑫城缘合作社社长崔天鋆则要比往常更早进棚,因为要给附近医护人员送去最新鲜的草莓,他和社员一起,卷起大棚棉被透光、打开通风口跑水汽,然后就是紧张的鲜果采摘。

  眼下,鲜红的草莓长势正旺,从藤蔓伸出的一颗颗红果甚是喜人。“您瞧,超过20克的我们叫大果,低于10克是小果,摘的时候要分类码好,而且只摘十成熟果。”边介绍,崔天鋆边加快了速度,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摘下的草莓会变得易坏而难以存放。

  不过,采摘草莓只是崔天鋆一天繁忙工作的开始,把草莓打包装箱、分批运送才是重头。不到10点,崔天鋆等3人已经带着新鲜的200多斤草莓来到分拣室,在低于10℃的气温下分类装盒,在他们旁边,放有一人多高的各类纸箱,中午12点前会有社区直通车来这里取货,下午还会有快递公司来这里打包。

  在不远处的兴寿镇莹莹草莓园,大棚内也是一片繁忙景象,为了保障双休日的大量订单,园区负责人宋俊次从清晨4点就到棚里采摘,连库存的打包盒都几近用光。疫情期间,市民不能到现场采摘,宋俊次就充分挖掘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一一联系为他们配送到家。“直接放到社区配送点,线上付款不用见面,安全又省心。”宋俊次说。

  不仅如此,为了给守护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送去爱心,天润草莓园、鑫城缘合作社、老张草莓种植园等昌平草莓农户们还纷纷行动起来,采摘爱心草莓送到防疫一线,为“白衣天使”送去暖心的慰问。

  鑫城缘合作社将每周三定为爱心日,动员合作社300多家农户一起捐赠,先后3次来到南口、沙河、兴寿和小汤山的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把千余斤草莓送到医护人员手上。天润草莓园则是从2月1日开始,向昌平区医院、昌平中医院、区疾控中心等捐赠草莓,而且还把日常草莓销售利润的三分之一捐献出来,用于一线抗击疫情。

  为了应对疫情,稳定草莓生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也多次下乡指导并发布生产技术指导建议,宣传推荐“北京草莓之星”获奖优秀园区促进农社对接,依托“北京农产品供求信息填报平台”帮助235家草莓园发布草莓供应信息,每日稳定供应市场鲜果16吨,实现安全防控前提下草莓的稳定销售以及春季草莓种苗的正常进行。

  骑着电瓶车,后座上绑着高枝剪,剪刀把有3米多长,车把上挂着个绿布包,里面有斧头、手锯、保温杯,还有一罐饮料。

  怀柔区板栗种植面积22万亩,渤海镇就有9.6万亩。具体到渤海所村的李书本家,算起来有点儿麻烦。“上世纪八十年代,分产到户。不按亩数,也不按棵数,是按产量分的。有的一棵树两家分,你家差50斤,我家差50斤,这棵树产量是100斤,得,你们两家一人一半,你收一年,我收一年。”渤海镇林业站站长高福军介绍。

  这给板栗园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造成麻烦——很难量化。所以,板栗树至今大部分仍分散在一家一户手里。

  李书本家的板栗地有7块,他自己估测有12亩,正常一亩地平均有80棵树,但他家的树也就500来棵,因为有的地块特别陡,长不了那么多树。

  艳阳高照,地里的积雪还没化,反射着阳光有点刺眼。鸟儿们最欢实,叫声此起彼伏,让空旷的栗园里生机勃勃。

  “往年,破五了,初六就开始剪枝。今年有疫情,往后拖了,我2月10日开始动剪子的。上午干一上午,下午回村里站岗去。我是党员,得值守防疫岗。”李书本说。

  李书本今年64岁,是怀柔全区的板栗种植能人。能在哪儿?他自己培育了一个品种——书本18号。产量大、口感好、营养价值还高。现在,全区很多地方都种他这个品种。从2001年前后这个品种推出开始,他已经送出去上百万个嫁接穗了。

  “带芽的一截枝子,最短的20厘米。芽要比较饱满。谁要,给人弄好了。四五千穗,就搁地窖里。我家地窖里已经有3000多穗了,前两天刚发出去1000多穗。超过1万穗,就送冷库里去。”李书本说。

  免费剪、免费送,为什么?“咱是党员,为人民服务呗!”李书本憨厚地笑了。有时候要的人多,把自家树都剪秃了。

  剪枝是个技术活儿。第一步,死杈砍了、锯了;第二步,站在树杈上,看清中心领导枝和侧枝,疏枝;第三步,用高枝剪修剪,艳红、怀黄、怀九、燕丰等等,一个品种一个剪法。

  这高枝剪值得一说。它是在普通剪刀的基础上,接出了一根长柄。李书本手里这把,手柄长3.1米。剪刀的头部装有弹簧,靠一根比手柄还长的绳子牵拉,来完成修剪动作。

  只见李书本两脚踩在树干上,后背倚着树杈,对准了高处的一根树枝,把剪刀头伸过去,夹住树枝,一拉绳子,“咔嚓”,一截树枝应声落下。

  “咔嚓”“咔嚓”“咔嚓”……手起枝落,不到半个小时,一棵胸径20多厘米的大树就剪完了。“树上管理、树下管理,缺了哪一步,都结不好果。”李书本说。

  中午11点,李书本周围的一大片树都像刚理过发一样,树下落满了树枝。他揉了揉酸胀的小臂,把饮料喝了,开始一片片捆扎。“拣好的,拿回家剪穗。不好的捆好了放地里,村里不让堆了。”

  中午12点多,后座上捆着一大捆树枝,李书本回家了。下午1点半到晚9点,他还要坚守7个半小时的防疫岗。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