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草
“传承我国古老的技艺,在掌握工序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前人的精神,但不能一味模仿,而要在传统中融入符合现代需要的设计,提高漆器的实用性”,漆香草堂创办人钟宏云在谈及如何更好地保护与继承漆器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颇有自己的想法。他相信,让漆器重新进入寻常百姓家并非难事。的确,在家中摆放一件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不仅赏心悦目,还能让这项流传千年的技艺重新焕发生命力。
钟宏云16岁拜师学艺,从事漆器相关工作,至今已逾37年,他走南闯北,足迹遍布中国大地,曾在江西、福建、陕西等多个省市学习相关技艺。他在外地待了十多年,通过眼观耳听,不断增进自己对漆器工艺的了解,最终达到了将各地略有差异的制作手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境界。1994年,钟宏云创办了漆香草堂,并开始着手研究已失传的瓷胎漆器,历经一次次的试验与失败,终于在2008年成功恢复了兴于汉代盛于雍正的漆瓷技术。他对漆器传承与创新的贡献不仅于此,在妻儿的共同努力下,钟宏云一家人还恢复了起源三国的犀皮漆工艺、古代名砚之一的漆砂砚、镶贝工艺、唐代古琴工艺、金缮工艺等。
少年时代与漆器结缘,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初中毕业后,钟宏云在木工、篾匠、理发师等行业中选择了学做漆器。“当时学手艺也是为了讨生活,加上自己比较喜欢绘画”,钟宏云说,“学艺的动机并不像很多人那样是为了追求理想,其实是很现实的。”但他做事专注,为人踏实,下工后晚上在家反复练习技术,以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像钟宏云这样上门做工的师傅在机械化大生产的冲击下难以为继,彼时与他同门的许多师兄弟都已再寻出路,他却咬牙坚持着。
漆器,历经商周至明清,有过兴盛起伏,如今依然能在钟宏云等大师的手中熠熠生辉。一件漆器,从制胎到推光,需要花费匠人半年甚至数年的时间精力,反反复复,细细勾勒,没有一颗“静”心,难以投入其中。目前,钟宏云共收了6名入室弟子,他的儿子钟奇君更是在他的耳濡目染、悉心教导下,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漆器工艺师。“手工制作的漆器,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饱含创作者的感情。”钟宏云强调了手工作品与流水线年,漆香草堂被批准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而钟宏云本人则于2015年被评为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市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富贵平安》在“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堆鼓彩绘贴金裹脚架》获得银奖,半岛·BOB官方网站其它作品也频频得奖。在制作漆器的路上已奋力前行将近四十载,年过半百的钟宏云始终保持着初生牛犊般的热情,今年5月,他将在王宅再开一个工作室,继续传承与弘扬漆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