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黑麦草
央广网西宁3月7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从巴颜喀拉山发源的黄河,在群山中蜿蜒曲折,流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境内后,在开阔平缓的河道中散漫开去,数十条水流时而相汇时而分离,交织出巨型的辫状水系,转过山谷,奔向远方……
一个生在黄河边的“牧民之子”长大后,扛起了保护母亲河的重任。对于达日县农牧林业科技局草原站站长罗日盖来说,黄河伴随着他的成长,也见证着一个绿色发展的时代。
这个黄河观景台,罗日盖不知道来了多少次,可眼前的美景他怎么看都看不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句话对于罗日盖来说尤为深情。
在黄河观景台,64岁的罗日盖望着一江清水向东流,脸上写满自豪,依稀浮现的是40年的工作记忆,他深吸了一口气,缓步朝车内走去,回望时依然是那个当初的少年。
1981年,那时的罗日盖只有22岁,被分配到达日县草原站工作,负责维修各类机械设备。每天按时上下班,陪陪家人,日子过得殷实且幸福。
一次,草原站施工队在达日县特合土乡种草,拖拉机突然出现故障。罗日盖接到消息从县城出发,赶到后在拖拉机底部修了一整天。钻出车底时,已近天黑。
罗日盖望向远方的草原,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草原就像生病了一样,退化成一片片的黑土滩,漆黑的土地连牛羊都不愿驻足。
事后他才知道,最严重时达日县黑土滩面积达1189万亩,占全部草场的53%。上千万亩的黑土滩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心头之患,也成为黄河两岸生态保护的顽疾。
“草原上的草要是没了,牛羊吃什么?牧民的日子该怎么过?”从那一刻起,罗日盖狠下决心:一定要种草,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脱掉几层皮,也要把黑土滩变回绿草原!”
黑土滩复绿,关键在于选择种草。万事开头难,翻看资料时,罗日盖被一组数据难倒了——达日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0.5℃,牧草存活率仅20%到30%……他尝试着用当地常见的垂穗披碱草种植,可几个月过去,没有一丝见效。
没有任何种草经验的罗日盖从零开始,一种种试、一季季种、一次次测。听闻省里专家下乡,从草场下来的罗日盖往往来不及换衣服就跑去咨询,白天蹲在草场录数据、找问题,晚上总结原因、请教方法,罗日盖帐篷的灯常常亮到凌晨。对比近20种草籽,罗日盖在专家指导下,新发现中华羊茅草、冷地早熟禾两种适合草籽,并探索出“混播混种”方法,“混播混种的草,能扎根、长得高,管得好能绿10年。”
往后40年,罗日盖探索出治理黑土滩的多种有效种草方法。昔日牲畜绝迹的近80万亩黑土滩,如今变成了牛羊遍地的绿草原。奇迹背后,是罗日盖常年带着一顶帐篷、一床被褥、一包糌粑、一个酒精炉,迈着严重受损双膝,奔走草原风餐露宿。
就这样,在罗日盖的埋头苦干以及达日县委政府的努力下,达日县“黑土滩”和“黑土坡”等草原生态治理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达日县克服自然环境严酷、BOB·体育综合APP下载资金紧张、人才缺乏、技术薄弱等困难,全力推进草原生态全面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治理黑土滩122.5万亩、黑土坡7.5万亩,草原植被盖度从46.7%提高到58%,鲜草亩产从115公斤提高到213公斤,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样板。”在2021年举行的青海全省草原保护修复现场观摩会现场上,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南这样说道。
“达日县草原生态治理项目、投资额度、治理规模等均走在全国涉藏地区各县前列,许多严重退化的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装,寸草不生的鼠荒地、黑土滩等治理为优质的牧草地。”达日县委副书记、县长索南嘉曲说,治理效应逐步显现后,达日县全力推动牧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生态、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依靠绿色发展、振兴县域经济的产业道路。
惊蛰至。行走在达日县,一望无际的高寒草甸上,牧草即将新生;黄河散淡地流淌,不时闪过的亚欧水獭、草原狼、大鵟等野生动物,带来了生命的气息。
在群山之巅的黄河源头,达日县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寻出三江源头草原保护修复的“样板”。
滔滔大河向东流,黄河源远流长,所承载的故事讲不尽。对于罗日盖来说,黄河两岸牧草青青是世上最美的风景。40年,罗日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完成了自己22岁时梦想——把黑土滩变回绿草原。
一个生在黄河边的“牧民之子”长大后,扛起了保护母亲河的重任。对于达日县农牧林业科技局草原站站长罗日盖来说,黄河伴随着他的成长,也见证着一个绿色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