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羊茅
半岛·BOB官方网站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口授,由其子韦韬记录誊写了他人生最后最重要的两封信,一封写给“同志暨中央”,请求追认为党员,另一封写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决定捐出稿费25万元,用以“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给党中央的信,茅盾先生郑重地签下“沈雁冰”三个字;给作协的信,他则签下“茅盾”二字。茅盾先生口授这两封信的时候,距3月27日逝世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
根据先生的遗愿,中国作家协会设立茅盾文学奖,以奖励长篇小说创作,1982年12月开评,距今已经过去了40余年。设立 “茅盾文学奖”,对赓续和光大包括茅盾先生在内的现代文学大师开创的伟大文学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茅盾先生是大作家,也是出色的文学理论评论家,他的理论评论中外融汇贯通,注重文本分析,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性。1949年他在筹划和主持《文艺报》的时候,曾代编委会起草了《发刊词》,发表了赶写的文学评论《关于〈虾球传〉》。茅盾先生还亲自召开三次座谈会,听取文艺界的意见建议,积极推动文学评奖和文学研究评论。1949年9月25日的《文艺报》正式创刊号发表了茅盾的《一致的要求和希望》,希望理论工作者以新的观点来研究编写《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新文艺运动史》,并把这件事情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先生在大量行政工作之余,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评论文章,包括在《文艺报》连载《夜读偶记》等,发挥理论评论的作用,辨析思潮、引领创作。
对优秀作家作品及时开展评论是《文艺报》的一个重要优势。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各种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在发表之初或获奖之时,大多得到过《文艺报》的及时评论,也正因为宣传评论持续地开展,更多文学新人脱颖而出,重点作家作品、重要文学现象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评论家的成长,对获奖作品及其创作者进行再度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文艺报》从2019年开始设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题,刊登在“文学观澜”专刊头版,一个月一期,由中国作家网负责策划、组稿等,意在通过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创作的回溯性专题研究,总结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经验,以启示未来,引领创作。本书的所有文字,就是通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题专版呈现出来的,历经了四年间,共计四十期,覆盖了一至十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多数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重要长篇小说,获奖作家亦为长篇小说名家。对这些作品及相关作家的研究均已相对成熟,故在策划这个专题时,编辑们的想法是,邀请新老评论家重温获奖者的代表作品,把脉其创作整体风格,解析其近年文学创作,力图为文学界呈现一个多元立体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新概貌。为此,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组稿方案。专题前期,人选上多邀请前辈评论家作为每期的评论人,其中吴秉杰、曾镇南等评论家不仅对相关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如数家珍,更因他们曾承担“茅奖”组织或评选工作,文章见人见事,娓娓道来,文采斐然。
此外,策划编辑还约请了部分“茅奖”获奖作家生前亲友开展回顾与评论,如魏巍的友人韩瑞亭、姚雪垠之子姚海天等。他们的文字因多了一些亲身经历而格外具有现场的温度,更为读者提供了别样的理解视角。策划编辑还充分利用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资源,对一些“茅奖”获奖作品从手稿、版本等层面进行立体讨论与辨析,展示独家宝藏,扩展研究思路,给人以新知和启发。
值得一提的是,编辑们在组稿过程中不断开拓思路,注重将学界更多年轻力量吸纳到茅盾文学奖作家专题研究中来,逐步形成了一位资深学者与另一位青年学人共同担纲研究,同版呈现评论文字的格局,如,朱向前和房伟分评柳建伟,张莉和邵部分评迟子建,季进和陈培浩分评麦家,张志忠和姜肖分评莫言,汪政和赵坤分评毕飞宇,郭宝亮和贺嘉钰分评刘震云,王中忱和许婉霓分评格非,温奉桥和谢尚发分评王蒙,陈福民和白欢分评金宇澄,汪守德和董夏青青分评徐怀中,等。各期次都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约稿预设,收获了良好的编辑意图和文字呈现,至于各自的评论特色,期待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兹不赘述。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四年间,参与专题研究的八十位评论人,广泛涵盖了前辈学者、知名专家、青年评论家甚至在校学子,堪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几代从业者的一次集中亮相。
我们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题还采取了跨媒体传播的方式,这些文字不仅刊载于《文艺报》“文学观澜”专刊,每一期刊发后还被精心制作为微信及时推送,并在中国作家网设立了专门页面,配以“研究总目”“作品一览”“相关阅读”等栏目,将围绕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和作家的更多信息汇集于一体,打造了全息、生动、可感的文学研究与传播新样态。四年间,此专题的文章不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刊物加以锦注,也被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在全网范围内引起关注。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以深刻洞见和生花妙笔贡献评论文章的八十位评论人。感谢《文艺报》的老总编辑阎晶明,开办“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题得益于他的“金点子”。感谢中国作家网两任总编辑刘秀娟、陈涛的鼎力统筹,编辑陈泽宇的主持与约稿统稿。感谢《文艺报》编辑宋晗、路斐斐的接力责编。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为《四十年,四十人——“茅奖”作家作品观澜(1982—2022)》问世付出的所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