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麦冬草

以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 服务陕西区域经济发展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8-08     浏览次数:     

  中科院西安分院是中科院在陕西的派出机构,与陕西省科学院合署办公,即“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两院自1978年恢复以来,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586项,获得专利299项。其中多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陕西经济形成了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陕西省科学院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关中一线两带建设为突破口,带动三大区域四大基地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需求,发挥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新性地构建了4个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平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及成果技术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陕北主要是搞能源化工和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与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同等重要,实现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陕西的煤炭年产量已排到全国第五位,石油年产量已排到全国第四位;在陕北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并没有显著改善。

  如何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建设工程,在国家逐步减少和取消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时,黄土高原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在遭遇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预见困难后,依然能够做到耕地退得下、面积稳得住、不返弹,必须将科技成果作为支撑,帮助农民治富,实现“十一五”期间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科院西安分院在延安市安塞县建设了700平方公里延安试验示范项目和8万平方公里的陕北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区,形成小流域生态建设模式向中尺度转换的试验示范研究基地。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研究,示范区粮食单产提高了82%;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496元增长到2005年的2438元;土地利用结构中林、草用地比例达到生态建设规划所要求的景观布局,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5%;林草覆盖度达到40%,示范推广共取得效益4.65亿元。基地发挥科技资源集成与整合的有利条件,集成取得的多项科技成果,以当地丰富的沙棘、杏仁、荞麦、羊肉等生物资源的有机产品认证为主线,开展与圆方集团等企业的全面合作,探索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佳效果的新途径,帮助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如在吴旗县李后沟组,两年来农民出售牧草和牲畜获得收入900余元/人,占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2003年秋季集中治理荒山533.3公顷,形成以生态养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格局,促进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陕北吴堡县宋川乡杨家殿村是陕西省科学院从1996年开始的扶贫村,通过科学院科技人员的技术引进,大棚蔬菜从无到有,并对棚体结构、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进行潜心研究,解决当地大棚保湿及土壤漏水漏肥问题,设施蔬菜种植获得成功。到2006年,该村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500余亩,人均棚菜收入2400余元,占人均总收入的80%以上。

  2007年将启动延安科技专项100万元,结合延安地方需求,在延安转化中科院成熟的技术成果,促进老区的经济发展。

  2004年4月陕西省投资集团、正大能源化工集团、陕西省煤业集团共同出资8610万元,组建陕西新兴公司,投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DMTO(甲醇转化烯烃)技术工业化试验装置。这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也是实现陕北由资源输出性经济转变为电、化工产品输出性经济的重要科技创新性建设项目。

  设施蔬菜在陕西省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西部生态环境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成为陕西省区域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之一。2005年设施蔬菜栽培面积127.9万亩,总产量893452万公斤,产值90.8亿元。从发展区域来看,渭南市是陕西省设施农业第一大区,2005年全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50万亩,占全省39.1%,产值32.5亿元,占全省35.8%。

  为了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及成果技术效益,为陕西农业及农村经济服务,陕西省科学院成立了关中东部灌区高效生态农业综合科学研究示范基地。

  多年来,基地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围绕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示范及技术推广,并承担完成对外贸易部、农业部、陕西省相关部门等下达及委托的11项科研课题,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基地研究人员提出的玉米病毒病持续控制技术,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病毒病的危害,每年为陕西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约5亿公斤;棉花药剂滴心、玉米根部施药、低浓度大液量等叶螨防治新技术被农业部列入植保新技术系列,面向全国推广。基地科研项目先后获陕西省、外贸部科技进步奖10余项。

  为提高渭南设施蔬菜的种植效益及市场竞争力,为设施蔬菜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基地专家针对设施栽培蔬菜新发生的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烟粉虱等灾害性病虫危害问题,重点开展了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组装集成了臭氧杀虫灭菌、黄瓜番茄套袋、防虫网阻隔、高温烤棚、生态营养调控等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体系,经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并提出了渭南设施栽培黄瓜、番茄(圣女果)、辣椒等5种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并实施了施肥、灌水、温湿度管理,病虫防治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规范。

  2006年基地通过冬枣地膜覆盖促成栽培试验,使渭南(大荔)冬枣坐果率提高26.8%,缩果率下降11.5%,产量提高20.6%,成熟期提前5~7天,上市时价格由1~2元/公斤上升到12~14元/公斤。

  针对当地设施栽培桃、杏面积大,但管理技术不到位、产量低、效益差的实际问题,基地专家通过温室冬季白天盖夜间揭的方法,满足果树需冷量,花期喷硼及调节剂,加强肥水、病虫防治及温湿度管理等技术的使用,使试验棚桃树产量提高45%以上,杏树亩产由2005年的不到5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且品质好、售价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结果早、产量高、果品污染少、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的果树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新模式,已成为当地农民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小银行。

  针对种植者的科技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基地十分重视种植者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为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群众基础。近年来,先后开展了“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夏季棚室翻沟高温烤棚方法”、“冬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温室杏树的蓄冷量计算、技术措施及盖棚时间”等技术培训,技术培训遍及渭南市6个县市16个乡镇,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6年5月,在渭南11个县(市)委书记、县长参加的会上,渭南市政府给基地授予了“设施农业专家大院”及设施农业示范区牌,表彰基地能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开展农业适用新技术研究、引进和示范及不同种养模式生产力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的适合关中地区农村实际的几种发展模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陕西是我国药用植物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所产的中药材数量大,药材历史悠久,质量佳。秦巴山区是陕西药用植物的主产区,所产的药材如羌活、大黄、贝母、天麻、黄连、麦冬、凤尾七、柴胡、乌头等久负盛名,远销国外。进入21世纪,陕西省科学院以秦巴山区中草药引种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成果为基础,建成了陕南中药产业基地,投入大量科研力量和经费进行陕西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基地将陕西药用植物资源和分布特征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总结出了陕西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陕西制定中药材种植发展规划、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陕西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率先编著完成了《陕西中药材GAP栽培技术》,在制定陕南各基地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在商洛、安康、汉中市技术推广32.6万亩,获经济效益3.5亿元,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5年4月,陕西省科学院与凤县人民政府、宝鸡秦峰野生动植物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创建了陕西凤县林麝科学养殖研究示范基地,为秦岭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建立科学研究平台,研究、应用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战略储备物资麝香。同时,使其成为陕南绿色产业药用动物规范化养殖GAP基地建设的示范窗口。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科学院将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和成都地奥、中科麦迪森、北京同仁堂、厦门制药等国内著名制药企业,联合开发陕南黄姜、桔梗、元胡、叶下珠、林麝等优势中药材资源,研制治疗心血管、肝炎等疾病的新药和传统名药。到“十一五”末,在陕南建立GAP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20万亩,开发新药3~5种,重点建设博奥制药,研制混合核苷片系列产品混合核苷胶囊和混合核苷颗粒剂,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亿元,社会效益10亿元,并带动8万户农民致富。

  在陕西渭北旱塬上形成了全国第一、世界知名的陕西苹果产业。但是,渭北地区每年产生大量的花椒籽油粕、苹果枝条、梨枣枝条、苹果果渣等农林果业生产的副产物,普遍得不到良好的综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制约着地区性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

  2004年陕西省科学院在韩城市建立了一个食用药用真菌的试验中心基地。基地专家利用这些副产物进行经济真菌生产的研究,获得了系列实用新技术,并推广利用农、林、果业生产下脚料进行经济真菌生产,从而实现副产物生产经济真菌,生产后的副产物菌糠作为饲料从事畜牧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的副产物作为良好有机肥还林、还田,促进农、林、果业生产,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经济模式。

  近年基地针对平菇、白灵菇、金针菇分别建立了3个具有中心示范能力的推广示范点,每点具有10000袋(瓶)的示范能力,进行5000袋规模的示范性生产。在3个重点示范点的基础上,在重点推广乡镇建立了20个具有技术带动能力的重点推广示范户,结合示范性生产、技术骨干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推广方式,培训人员,推广规模20万袋,取得良好的推广效益。目前基地已完成以平菇、滑菇、真姬菇、白灵菇、白色金针菇、猴头菇、茶树菇、杏鲍菇、香菇、灵芝、黑木耳为主的多个品种的菌种选育工作,将选育出的平菇韩新8号、滑菇Pn-s02、白灵菇1号和白色金针菇韩雪1号(白雪金针菇)等适宜花椒籽粕为主料栽培的优良菌株进行示范性推广,以重点推广户为基层技术推广单元,预计在2008年实现推广规模500万袋,实现推广效益1200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基地将利用桑树、沙棘枝条、葛根提取有效成分后的副产物,以及麦秸、高粱、玉米秆等有机废弃物研究开发双孢菇、鸡腿菇、香菇、金针菇、猪苓、天麻等食用菌生产技术,在安康、汉中、商洛、宝鸡、渭南、延安市等地建立食用药用菌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年新增产值2亿元。

  bob半岛在线登录

  此外,将通过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农药解决渭北及延安苹果优果和环境污染问题,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农药可使苹果通过优果提高经济效益1亿元。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4个科学试验基地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规模化的试验平台,为转化科研成果,推广实用性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建立了一个具备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等功能的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具有“试验示范基地中心示范点重点示范户”形式的辐射状推广体系功能,而且还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自身发展壮大的能力。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