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混播黑麦草

心系云岭牛_甘蔗_黄必志_云南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8-09     浏览次数:     

  半岛·BOB官方网站2022年国庆节那天,我在位于昆明小哨的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终于拜访到了仰慕已久的黄必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距离昆明中心城区40公里,办公楼、实验室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层高最多三层,不显山不露水。整个研究院面积不大,五六分钟就可以遛一圈,环境一点儿也不吸引人的眼球。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竟培育出云岭牛来,实在是太“牛”了。

  从小哨到马龙基地,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当第一次进入云岭牛国家核心育种场时,感觉像是进了一座非常现代的工厂,而不是一个养牛的地方。

  人进场前,首先需进入消毒室消毒,随后换上干净无菌的卫生服。走出消毒室,眼前是一排排整齐的牛舍,不同年龄段、不同作用的云岭牛按类别饲养在各自牛舍里。

  牛舍干净整洁,投喂饲料、清理牛粪等程序全部机械化,没有任何异味。牛舍还分为不同的区域,有专门的产犊区、检验区、育肥区等。有几头牛身上各有一个圆形孔,一问得知是给牛的瘤胃开窗,专门检测饲草消化情况,以便选配研发更好的饲料。这里还养着一些婆罗门牛、独龙牛等核心种牛,全部牛舍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整个基地现存栏牛1700余头。每年可提供特级、一级公牛500头,冻精100万剂。

  让我吃惊的是整个基地只有13名工作人员。基地修建了5个青贮窖,可储存20000吨青贮饲料,够3000头牛吃一年。这比我小时候一个人只放得过来十几头牛,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在一个空间较大的牛舍里,见到两三米高、五六米长的红色木架。黄必志告诉我,这东西叫保定架,是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巴西运回来的。有一次他到巴西考察时,看到当地的养牛企业用巴西木制成保定架。巴西木质地坚硬,但有弹性,四五十年不变形,能把牛牢牢固定住,又不会伤到牛,是非常理想的保定架。为快速推进云岭牛的繁育工作,他花费了不少精力,引进了两套。如今,这两套保定架成了基地的宝贝,国内好多地方的专家来参观都赞不绝口,甚至画了图纸去仿制,但因为木质原因,效果都不理想。

  和基地连在一起的,是云南山地牧业科技示范园,现有牧草资源圃500余亩,草地5080余亩,收集的品种资源达2000余份。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一个牧草品种的大观园。有两三米高的巨菌草,有各种各样的狼尾草,还有鸭茅、苜蓿、黑麦草、白三叶……一丘接一丘,一块连一块,整齐而有序,真如巨椽之笔,在大地上写下了一篇篇生机勃勃的论文。

  在一丘长势喜人的甘蔗地面前,黄必志说起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大约在10年前,他参加一个专家团队到南美洲考察交流,在一次野外调研中,他发现当地有一种甘蔗,生长速度特别快,他尝了口感也特别好,一直搞饲草研究的他当即就请本地的专家赠送了10几根。10几根甘蔗一砍断,整齐码在行李箱里,刚好20几公斤满满一箱。航空运输限重,超出的重量运费太高,他就把所有的衣服等随身物品能扔则扔,带了一箱甘蔗回国。归国途中,他没有衣服换洗,一身尘土和汗味,也没有给家人带任何当地特产,但他心里比甘蔗还甜。回到国内,他随即检测了这种甘蔗的营养成分,所含的蛋白等牛所需的营养,远远超过他的预期。他把甘蔗培育在基地里,随后又移栽到野外,没想到这种甘蔗的口感实在太好了,被老鼠盯上,吃得一棵不剩。现在只能暂时培育在基地里了,待选育改造后再野外种植。他坚信,这棵小小的甘蔗,今后会有大作用,甚至形成大产业。

  云南有草原面积2.29亿亩,居全国第7位,在南方各省市区中仅次于四川,居第2位,相当于整个新西兰的草原面积。云南草地生长周期长、质量好、产量高,一年四季没有枯黄的时节,随时保持绿色的勃勃生机。据统计,云南省境内可供牛食用的饲用植物达3200多种,多数饲用植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淀粉和糖等营养成分,牛吃了这些,如同吃了金贵的粮食。

  云南盛产世界公认的牧草之王苜蓿,盛产蛋白含量较高的一年生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还盛产桑枝叶,桑园面积达138.6万亩,居全国第三位。桑叶蛋白质含量很高,牛吃了容易消化吸收,与青贮搭配效果非常好,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黄必志对云南的饲草情况如数家珍。他做过统计,云南每年产出可供牛食用的粮食作物秸秆、豆类秸秆、油料秸秆、甘蔗梢、香蕉茎秆、红薯藤、马铃薯茎等秸秆3000万吨以上。这些农作物秸秆大多随意丢弃或焚烧,利用率不到30%,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要是3000万吨全部利用起来,所包含的巨大能量和营养,能养活200万头牛。

  黄必志说:“牛和草,就像人和粮,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手中有粮心不慌,手中有草,牛肉的供给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他现在做的,一方面是选育产量更大、生长期更短、营养更好的饲草品种。另一方面是向固有的农作物秸秆要饲料、要营养,变废为宝,在不消耗粮食、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能养更多的牛。

  云岭牛高大的体型、雄壮的体格、光滑的毛色令人震撼,尤其是那如山岭的肩峰,像连绵起伏的山脉,形象地契合了云岭牛的名字。

  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云岭牛诞生在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生逢其时。

  云南广大农村饲草资源丰富,剩余半劳动力多,小规模散养牛成本低,这些因素让云岭牛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理想选择。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例,这是一个典型集山区、直过民族、边疆、贫困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该县贫困人口为14832人。也是在这一年,黄必志专家工作站在西盟县落户,西盟成了黄必志“挂包帮”的地方。工作站要做的,就是立足西盟实际情况,把肉牛养殖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创新种养模式,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大成果转化,走出一条适宜西盟的特色脱贫致富之路。

  黄必志发现,过去县里的扶贫方法是把牛交给贫困户代养,给他们相应补贴,到一定时间把牛回收,但群众散养的牛要么长不肥卖不起价,要么错过了最佳繁育期。政府投入力度很大,但效果不明显,仿佛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黄必志和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院的专家到西盟后,通过手把手教农户科学养殖,让建档立卡户养殖云岭牛,利用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和市场优势,让群众选择到养牛场打工、种饲草、代养牛等多种方式,开启了云岭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

  这期间,西盟有很多群众养牛脱贫致富的经典案例。比如,西盟勐梭镇班母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建档立卡户蒋小强靠养牛为主要收入,和大多数的当地群众一样,他的养殖方式以天然放牧为主,每天早出晚归,纯生态、纯自然喂养,从不补饲,也不驱虫。在黄必志工作站驻点专家赵刚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蒋小强学习了养牛技术,学会了用玉米、豆粕等天然饲料原料进行科学补饲和定期驱虫,仅一年的时间,家里养的12头牛毛光水滑,长势健壮,1头牛比上一年多卖1000多元,一年就增加了近2万元的收入。

  岩办是班母村七组组长,2018年初,他拿出自己的8万元积蓄搭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牛圈,把家里原来放养的8头肉牛关进牛圈集中养殖。由于缺乏圈养肉牛管理技术和经验,他养的牛光吃草不长肉,也卖不起价,半年过去一算账还赔了1万多元的饲料钱。也是在赵刚老师的指导下,岩办从肉牛挑选、疫病防控、场舍管理、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和制作、肉牛育肥与市场把握等环节进行了学习。有了技术和政策支持,接受了先进的养殖理念,牛也养得越来越好。到了年底,岩办弥补了1万多元的亏损,还赚了2万多元。除此之外,他还在砍伐皇竹草、青贮玉米大量运输制作、肉牛集中育肥出栏的用工高峰期间,主动联系了19名建档立卡户到他的养牛场务工,让他们增加收入8000元。

  勐梭镇的秧洛村原来也是靠养牛糊口,没有接触过“冻配改良”技术,养殖技术单一,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在黄必志工作站的指导帮扶下,开展人工授精专业技术培训、冻配改良和良种冻精试点,通过择优汰劣,提高牛群质量和肉牛的生产能力。为解决好肉牛养殖饲料供应不足、饲养技术不高等问题,黄必志工作站指导秧洛村科学养牛,退耕还草,开展皇竹草种植,饲草种植面积2350亩,通过养牛不仅实现脱贫致富,还让秧洛村成为西盟县远近闻名的肉牛产业村。

  到2019年底,西盟县1万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到云岭牛产业各环节,人均实现增收2850元以上,全部脱贫。西盟产的云岭牛肉也开始销往全国各地,西盟产的雪花牛肉市场售价最高卖到2000元一公斤。

  可黄必志不这样看,他认为,云岭牛培育成功了,但在成果运用上,好比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需要父母精心抚育,最终长成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爱迪生发明电灯,这当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更伟大的是让全世界都用上电灯,人类社会由此更加光明。任何一项发明,只有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惠及更多的人,才称得上伟大的发明,若只是在实验室里,或者只有很少很少的受众,都称不上伟大。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让云岭牛奔跑在云岭大地的每一个山岗,奔跑在我国长江以南广阔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奔跑在一带一路上那些地理和气候环境像云南一样的无数山林和草地,最终,让更多美味、优质、健康的牛肉端上亿万人的餐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