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草
近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农、科、教并重的全面发展模式,为服务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科技推动、产业带动、培训驱动,学校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农民致富能力等方面立足三农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打造了三张美丽的“名片”。
目前,学校建立了国家彩叶树种良种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等科技平台4个,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现代种业发展研究院等17个省部级科技平台。
“一棵小草富农民、一粒种子强农业、一片叶子美农村。学校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让这三个难题变成了三张美丽的名片。”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巫建华说。
位于镇江句容的西凤村,来自学校的专家王永平常带着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培育草种知识。
BOB·体育综合APP下载
上世纪80年代,这里生长着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草类——狗牙根。狗牙根生命力极强,很难清除干净,给当地农民们造成很大困扰。“这里原来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土壤,容易破坏环境。既然不能把草清除掉,不如我们就开发草坪产业。”学校专家在考察时“灵光一闪”提出建议。经过几年发展,草坪产业在当地初具规模。
在售卖草坪时,老百姓大多采用传统的给黄土搬家的方法。以至于在土地上留下很多坑洞,破坏了土壤。后来,他们利用长江里的河沙,来培养草坪,但也不利于长江水环境保护。
学校专家研发“无土草毯”,最终,他们在稻草与麦杆等农作废弃物上,培养出了质量合格的草坪。在微生物工程菌的“帮助”下,他们先后在垃圾、树叶、树枝上成功培育出草坪,从而将农业生产带入了工厂,节省了土地资源。
通过这种方法,荒山石山、滩涂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地方,都可以种满小草。如今,团队研制的润草1号、2号,也成了环保价值、经济价值双高的优质草坪草草种。
目前,由学校牵头创建江苏省草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示范基地+战略联盟”的推广模式,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32项。产品辐射全国30多个县市,草坪种植面积达9万多亩,产生经济效益近5亿元,造福4万多户农民。
从事种子科研、推广工作已长达30年的蒋红云,是农民眼中“最接地气的”科研人。身为江苏省种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的他,原本可以坐在办公室,但他喜欢亲近土地。
近年来,学校为增强产业示范能力,依托自身科技优势,开办了校办企业中江种业公司。作为产学研究实验基地的负责人,蒋红云带领团队,聚焦自主创新、科研合作。
由团队自主研发的水稻产品赣优735,以“壮秆大穗”的特点广受农民好评,播种面积达100多万亩。在科研合作方面,蒋红云与院士团队建立合作关系,还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
为破解农村空心化,学校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的进程,大力发展以机械化、精细化为主的智慧农业,实现了无人操作。学校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使古老的农耕变得富有科技感,工作也逐渐被年轻人接受。
近年来,学校以良种工程为引领,研制推广水稻、玉米、葡萄、草莓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019年,学校推广农作物、果蔬新品种50多个,提供良种7000万公斤,推广面积1800万亩,为农民增收7亿多元。目前,各类种子产品辐射全国18个省区以及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国等22个国家。
西凤村的彩叶苗木色彩斑斓、成活率高,十分受市场欢迎。学校的推广研究员王福银看着农民过上好日子,非常有成就感。
彩叶树一般指叶色非绿色的植物,如红叶李、红枫等,除了冬季落叶外,叶片一年三季都是各种色彩。因颜色多样,彩叶苗木除了具有环保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十多年前,学校从国外单独引进彩色苗木——红叶石楠。面对苗木不适应土质改变的问题,王福银对于苗木先进行比较试验,在试验后选择性育苗。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建立了林木种苗基地、工程技术中心,为产业苗木科研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传统茶文化也同样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注入新活力。学校茶叶专业教授王润贤是“茶专家”,他不断研究机械制茶,也没有冷落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
从新品种推广、优质栽培、到深加工技术,他们为茶农们排忧解难。学校建有近2000亩的江苏茶博园,这里是研究人员和同学们科研、教学的活动场所。如今,江苏茶博园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茶叶产业在这里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
目前,学校已带动区域农民致富,形成彩叶苗木和茶叶两大特色产业。学校共收集彩叶树种种质资源825份、形成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个、省级林木良种3个、发明专利26项、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项。2019年彩叶苗木在全国推广面积4万多亩,带动8千余农户,年纯收益近1.6亿元。
另外,依托江苏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学校收集茶叶种质资源150多份,推广炒茶、制茶新技术,带动2万多农民致富。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农、科、教并重的全面发展模式,为服务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科技推动、产业带动、培训驱动,学校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农民致富能力等方面立足三农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打造了三张美丽的“名片”。
目前,学校建立了国家彩叶树种良种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等科技平台4个,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现代种业发展研究院等17个省部级科技平台。
“一棵小草富农民、一粒种子强农业、一片叶子美农村。学校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让这三个难题变成了三张美丽的名片。”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巫建华说。
位于镇江句容的西凤村,来自学校的专家王永平常带着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培育草种知识。
上世纪80年代,这里生长着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草类——狗牙根。狗牙根生命力极强,很难清除干净,给当地农民们造成很大困扰。“这里原来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土壤,容易破坏环境。既然不能把草清除掉,不如我们就开发草坪产业。”学校专家在考察时“灵光一闪”提出建议。经过几年发展,草坪产业在当地初具规模。
在售卖草坪时,老百姓大多采用传统的给黄土搬家的方法。以至于在土地上留下很多坑洞,破坏了土壤。后来,他们利用长江里的河沙,来培养草坪,但也不利于长江水环境保护。
学校专家研发“无土草毯”,最终,他们在稻草与麦杆等农作废弃物上,培养出了质量合格的草坪。在微生物工程菌的“帮助”下,他们先后在垃圾、树叶、树枝上成功培育出草坪,从而将农业生产带入了工厂,节省了土地资源。
通过这种方法,荒山石山、滩涂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地方,都可以种满小草。如今,团队研制的润草1号、2号,也成了环保价值、经济价值双高的优质草坪草草种。
目前,由学校牵头创建江苏省草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示范基地+战略联盟”的推广模式,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32项。产品辐射全国30多个县市,草坪种植面积达9万多亩,产生经济效益近5亿元,造福4万多户农民。
从事种子科研、推广工作已长达30年的蒋红云,是农民眼中“最接地气的”科研人。身为江苏省种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的他,原本可以坐在办公室,但他喜欢亲近土地。
近年来,学校为增强产业示范能力,依托自身科技优势,开办了校办企业中江种业公司。作为产学研究实验基地的负责人,蒋红云带领团队,聚焦自主创新、科研合作。
由团队自主研发的水稻产品赣优735,以“壮秆大穗”的特点广受农民好评,播种面积达100多万亩。在科研合作方面,蒋红云与院士团队建立合作关系,还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
为破解农村空心化,学校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的进程,大力发展以机械化、精细化为主的智慧农业,实现了无人操作。学校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使古老的农耕变得富有科技感,工作也逐渐被年轻人接受。
近年来,学校以良种工程为引领,研制推广水稻、玉米、葡萄、草莓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019年,学校推广农作物、果蔬新品种50多个,提供良种7000万公斤,推广面积1800万亩,为农民增收7亿多元。目前,各类种子产品辐射全国18个省区以及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国等22个国家。
西凤村的彩叶苗木色彩斑斓、成活率高,十分受市场欢迎。学校的推广研究员王福银看着农民过上好日子,非常有成就感。
彩叶树一般指叶色非绿色的植物,如红叶李、红枫等,除了冬季落叶外,叶片一年三季都是各种色彩。因颜色多样,彩叶苗木除了具有环保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十多年前,学校从国外单独引进彩色苗木——红叶石楠。面对苗木不适应土质改变的问题,王福银对于苗木先进行比较试验,在试验后选择性育苗。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建立了林木种苗基地、工程技术中心,为产业苗木科研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传统茶文化也同样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注入新活力。学校茶叶专业教授王润贤是“茶专家”,他不断研究机械制茶,也没有冷落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
从新品种推广、优质栽培、到深加工技术,他们为茶农们排忧解难。学校建有近2000亩的江苏茶博园,这里是研究人员和同学们科研、教学的活动场所。如今,江苏茶博园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茶叶产业在这里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
目前,学校已带动区域农民致富,形成彩叶苗木和茶叶两大特色产业。学校共收集彩叶树种种质资源825份、形成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个、省级林木良种3个、发明专利26项、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项。2019年彩叶苗木在全国推广面积4万多亩,带动8千余农户,年纯收益近1.6亿元。
另外,依托江苏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学校收集茶叶种质资源150多份,推广炒茶、制茶新技术,带动2万多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