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高羊茅

探索潍坊盐碱地丰收“良策”彰显农业大市担当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8-13     浏览次数: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潍坊北部地区有226万亩盐碱地,约占全省的1/4,革命战争年代曾是胶东地区通往延安的“红色交通线”,被誉为“渤海走廊”。近年来,“渤海走廊”盐碱地通过综合治理焕发生机,变成了粮仓、牧场、花园……成为国际性样板。

  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沿着先烈的足迹,徒步昌邑、寒亭、滨海、寿光四地,深入田间地头,追寻当地红色基因传承的密码,挖掘昔日盐碱地变身今日“聚宝盆”背后的故事,彰显潍坊农业大市的责任担当。

  曾经,昌邑青阜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一片“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的”盐碱荒地,只长黄席不长粮,虽然因地制宜发展了盐场、溴素厂等产业,但荒芜的土地、短缺的粮食生产仍然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短板。

  2015年,年过5旬的孙德东回到家乡投资创业,创办青阜农业综合体,专攻盐碱地改良,立志要在家乡这块“不长粮”的土地上种出粮食。

  最初,孙德东改良盐碱地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挖沟引水“洗”土地。他自掏腰包铺设了51公里的管道,将20公里外的潍河水引入农田,并建设水库湾塘收集雨水,通过淡水灌溉达到“压盐、排碱”效果。因为地下卤水中含有丰富的盐碱成分,青阜农业综合体改进方法,在盐碱地中抽取地下卤水晒盐,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也降低了土地的盐碱度,一举多得。

  经过淡水压碱、深翻洗地、抽取卤水等改良措施之后的土地,再通过轮作种植的方法进行改良,按照盐碱度从高到低依次种植苜蓿、大豆、棉花等抗碱作物,吸收碱分,进一步改良土壤。同时,对土地进行深耕作业,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改善盐碱地水分、营养等渗透状况,改善“板结”现象。

  现在的青阜村,土地品质已经大大改善,很多都已经成为优质土地,种植的玉米、大豆、棉花、苜蓿、高粱等作物产量比5年之前翻了4倍,土地流转费也翻倍上涨。孙德东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企社共建”经营模式,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经营,除了固定的土地流转费,每年还拿出收入的60%给村民分红,带动村民整体增收。

  目前,青阜农业综合体已流转土地超过10万亩,曾经弱土薄收的盐碱地变成了“吨半粮田”。村民每年除了拿到比较稳定的土地租金和土地分红,还可以在青阜农业综合体打工,或者外出务工,同时拥有三份收入。随着粮食亩产的不断提高,每亩地的增收也连年上涨,2021年青阜农业综合体粮食亩产增收400元,今年亩产增收预计能达到800元。

  再过一个月,寒亭十万亩海水稻种植基地就迎来它的第四个收获季了。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国庆表示,今年雨水大,利于水稻生长,当前海水稻稻穗饱满、长势喜人,很有信心实现产量四连涨。从“白花花的盐碱地”到“亩产连年增长的丰收地”,寒亭十万亩海水稻种植基地用了5年时间,“盐碱滩涂”变身“鱼米之乡”的佳话也广为流传。

  几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常年积水、土壤贫瘠的盐碱地,粮食产量非常低,附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盐碱度达到5.8‰,地一干全是白茫茫一片。因为临近禹王湿地,水资源充足,反而十分适合种植“耐盐碱抗逆性”的海水稻。因此,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最终选出最适合这一片土地性状的6个品种,还自主研发了两款更适宜潍坊种植的新品种,海水稻在这里开辟出了生长空间。

  只有把土壤的盐碱度降下来,才能真正变成良田。基地在稻田底下埋着两层大管子,上层灌溉,下层排盐。从白浪河引水,通过上层暗管流入地下,一边灌溉,一边把土壤盐度压到下层暗管,排到集水井里。再对含盐碱的水进行处理,变成灌溉水循环使用。这种“淡水压碱”的方法可节水30%,且通过使用暗管排盐替代明管排盐,能够节约20%以上的用地面积。

  同时,基地还引入智慧化管控系统,用光纤传感器将地下的灌溉及排水系统网络化、物联化、数字化,形成智慧化综合排灌体系,实时传送数据,准确分析土壤成分,用科技手段实现水、土、盐的平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土壤的盐碱度已经从5.8‰降到了2.3‰。

  据介绍,海水稻项目落地时采用的是“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村集体合作社的名义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再托管给专业公司运营,农户收取土地流转费并参与年底分红。最初流转土地时给出的价格是1200元/亩,相较于之前每亩地四五百元的收入,这个价格非常高,村民收入大幅提升,很多村民纷纷回乡就业,生活越来越美好。

  悠闲散步的安格斯肉牛、尽情生长的混播牧草、像小灯笼一样红彤彤的火龙果、咬一口甜倒牙的“长仙蜜”桃子、隔着老远就香气扑鼻的“滨海红”苹果……在滨海区,自东向西,从牧场到果园,一幅盐碱地里的收画卷徐徐展开。

  在滨海区胜伟盐碱地安格斯肉牛产业园,一头头黝黑敦实的安格斯肉牛悠闲地吃草散步,精神头十足。园区研发经理江杰告诉记者,滨海区临近渤海,土壤盐碱度高,不适合种植常规粮食作物,他们根据这里的土壤特性,打造了“盐碱地+农牧”的产业模式,引进抗寒耐碱的安格斯肉牛,并培育了适应盐碱地的高端肉牛品种——碱地黑牛,该品种牛具有生长速度快、耐寒抗病、适应能力强等特点,经济效益显著。此外,园区就地取材,大面积混播苜蓿、三叶草、高羊茅、黑麦草等耐盐碱牧草,既是牛饲料又改良土壤盐碱度。

  从盐碱地治理、牧草种植到牛饲养、肥料返田等一系列环节,胜伟盐碱地安格斯肉牛产业园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态闭环。不仅是牧场,近年来滨海区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特性大力发展特色果蔬产业,培育了一大批特色品牌。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盐碱地农业品牌,打造了“滨海红”苹果、周疃葡萄、南陈22度桃、火龙果等一系列知名品牌。

  晟丰源火龙果采摘园的火龙果对盐碱地的适应能力强,产果期每45天结一次果,总产量在一万斤以上;鸿璟舫家庭农场的40亩“长仙蜜”桃甜蜜多汁,今年预计亩产6000斤,又是一个丰收年;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的“滨海红”苹果甜度高、产量大、bob半岛在线登录销量好,预计总产量400多万斤,收成喜人……

  果树丰收,不仅是果园有收益,也给周边的村民带来了更多就业途径。随着冷藏厂、纸箱厂等相继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带动了成百上千的村民就业。盐碱地里飘出瓜果香,昔日荒滩里一派丰收忙,一曲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赞歌在这里奏响!

  昔日的盐碱荒地,如今建起排排大棚,种出品质好、产量高、口感佳的西红柿,或是长成一望无际的林海湿地,村民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在家就能实现年收入几十万元,这不是故事,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寿光北部的事情。

  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南木桥村村民家的蔬菜大棚里,无土栽培的西红柿即将成熟,一颗颗拳头大的果子挂在藤蔓上,三个一团两个一簇,挤在一起,长势喜人。村里从2000年开始种植大棚,目前一共有219个,基本户均一个,全部种植西红柿。而在隔壁的北木桥村,这样的西红柿大棚一共有96个。

  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位于寿光北部,土地盐碱度极高,在种植大棚之前,村民大多以种植耐盐碱的棉花为主。近年来,寿光市全面推进寿北开发,根据盐碱地特点大力发展无土栽培。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村民在大棚里挖出种植槽,铺上防渗膜,填上炉渣、沙子等作为基质,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种出的西红柿品质好、产量高,昔日只能种棉花的盐碱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土栽培是寿光在寿北盐碱地开发利用中因地制宜探索出的新路径,为全市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盐碱地农业亩产值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寿光模式”,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据介绍,村民种植棉花亩产值400元左右,改种大棚后亩产值达到6万元左右,提高了150倍,且在使用滴灌设备和电动卷帘机后,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

  在寿光北部这片盐碱地上,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村庄里的产业大棚和瓜菜飘香,更是一片片枝繁叶茂、湿地纵横、到处充满鸟语花香的林海。走在林海生态博览园里,犹如漫步在江南水乡,头上是虫鸣鸟叫,左右是湖水斑斓,美不胜收。

  这里也曾是一片盐碱荒地,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的寿光国有机械林场,土壤表层含盐量10‰,几乎寸草不生。1984年,21岁的尹国良放弃舒适的工作来到这里,开始带领林场全体员工“战天斗地”,向这片重度盐碱地要效益,经过38年的努力,硬是把光秃秃的荒滩变成了水草丰美的“宝地”,蹚出一条苗木繁育、碱地农业、循环养殖、生态旅游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之路,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景观旅游收入达400余万元,为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树立了样板。

  无论是无土栽培的蔬菜大棚,还是生态多样性发展的湿地林海,都是寿光人民几十年勤劳智慧的结晶,他们不惧困难、真拼实干,在盐碱地上创造了丰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盐碱地也能变“绿洲”。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始终是首要任务,稳产增产、颗粒归仓、手中有粮,人民群众才能心中不慌。

  潍坊充分挖掘北部沿海地区土地价值,在改良盐碱地、充分发挥土地价值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为盐碱地综合治理世界性难题探索出可借鉴样板,充分彰显了农业大市的责任和担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方面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