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草
百余米长的落新妇花道一侧,朵朵粉色的密布小花,在常绿的阔叶麦冬、英国山麦冬等植物的映衬下,朦胧而浪漫……近期,上海植物园又多了一处林下休憩空间。未来,这座沪上老牌公园的功能和“颜值”,还将持续提升。
围绕进一步推动植物园绿色空间开放共享,今年上海政协委员通过提交提案踊跃建言。承办单位在提案答复中表示,未来植物园将继续探索“开放”与“保护”并举的发展之路,不断优化绿色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市民游客的获得感、体验感。
作为上海仅有的两座综合性植物园之一,以及沪上著名的“植物博物馆”,上海植物园自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后,一直人气颇高,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此感受“百花盛开”“绿荫缤纷”。
自2022年1月1日起,上海植物园实施免大门票开放。除了售票专类园外,在植物园开放时间内,游客可以免费参观植物园各个景区和景点。
上海植物园能否进一步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在2023年1月的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两名市政协委员——徐汇区政协主席黄冲、徐汇区委统战部部长秦丽萍提交了一件联名提案——“关于上海植物园打开围墙改造成为开敞式公园的提案”。
两名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将植物园封闭式围墙彻底打开,使之充分融入城市空间,成为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让更多市民更便捷地接近这片绿色世界。同时,推动植物园集中绿地和徐汇西岸滨江绿化带有机组合,形成由黄浦江沿线向城市内部渗透的公共开敞空间。
“通过空间改造和景观提升,可以让‘深藏不露’的绿植景观更好地向公众开放。”黄冲提出,植物园内可适当增设配套服务设施,如餐饮、小卖部、公厕等,为前来游憩观光的市民提供服务。同时,进一步挖掘园内展出区的潜力,强化其观光旅游、植物展示、科普教育、培训交流、康体健身等功能,满足市民游客多元需求。
不设围墙的植物园,当前有没有可能实现?在提案答复中,承办单位市绿化市容局表示,一方面,城市绿色空间开放共享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与其他综合公园相比,植物园基于其特殊的科研属性,以及保养植物的需要,在现阶段彻底打开围墙较难实现。
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植物园作为野生植物及重要资源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育空间,以及国家重要生物资源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对保育场地和设施要求较高,不同产地引种的植物,对栽培环境和养护措施需求不同,因此需设置温室、苗圃、专类园等不同场地,以及标本馆、种子库等不同设施,用来对活植物进行迁地保育和科学研究。
“原生植物的生长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高,对人为活动强度和环境污染十分敏感,过度的人为活动和环境污染,会改变植物小生境的土壤结构、微生物组成、水源质量等,从而导致迁地植物难以生存。”该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上海植物园年均游客量达350万至400万。2022年1月1日起植物园“免大门票”后,游客数量明显增加,与2021年同期相比,2022年月均游客量增长率达59.11%(受疫情影响3-6月未作统计),其中10月同比增长130%,这为园区的管理和运营带来了巨大压力,专类园植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园内绿化管养压力陡增。该负责人表示,如果完全打开,园区珍稀物种将遭受不可预测的破坏风险,运营维护的难度将进一步突显。
市绿化市容局在提案答复中透露,未来植物园将“分期分批实施改造提升计划,进一步统筹空间发展与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开放与物种保护的协调发展”。
未来,上海植物园将通过空间改造和景观提升,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与周边区域实现联动发展。
市绿化市容局表示,围绕植物园未来发展规划编制,在张家塘港北侧滨水绿道改造基础上,将开展两岸贯通开放方案研究,远期将推进张家塘滨水绿道与黄浦江滨江绿地连通。开展环植物园绿道系统规划研究,实施部分区域适度围墙退界,提升龙吴路沿线线性空间景观效果。开展龙川北路沿路开放方案研究。植物园3号门区域,将连同河道形成视觉走廊,实现景观综合提升。植物园2号门区域,将结合轨交23号线站点的下沉式广场建设,推进植物展示、徐汇滨江艺术与植物科普教育等服务空间建设,实现植物园与徐汇滨江联动发展。
针对提案中的相关建议,市绿化市容局称,将改造园内的餐饮地块设施,建设咖啡、茶、书店等服务游憩空间,优化园内小卖部、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布局,提升其服务能级。在植物园3号门区域,开展面向老人友好设施与服务空间建设。在植物园4号门区域,将进一步明确咖啡、轻餐饮、园艺中心等服务空间功能,开展面向儿童友好科普服务空间建设。
为进一步强化科普服务功能、提升科普服务能级,植物园计划通过局部改造,建设植物进化馆、植物资源馆、科普教育互动教室,打造以兰室、展览温室、樱花园、桂花园、黄母祠等特色专题园艺展览,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优质、丰富的生态产品。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