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草坪产品

打造美丽中国“草业样板”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8-22     浏览次数:     

  8月8日下午,参加“百家党媒社长、总编辑看呼和浩特”活动的百余名资深媒体人来到敕勒川草原。

  “这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目之所及一片青绿。”中国报业协会理事、四川前村文化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彭小平感慨地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棵草的力量,北疆生态自然屏障的不断修复必将使整个中国受益。”

  十几年前的敕勒川草原,砂石、风沙肆虐。自2012年起,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修复敕勒川草原,从千亩试验开始,如今共修复3万余亩。随着环境逐步改善,多种植物、动物陆续回归,草原恢复自愈力,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性。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干草产量、固碳量、释氧量均提高近12倍,已然成为美丽青城的天然氧吧、首府的“后花园”。

  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系统治理,“草”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扩绿、兴绿、护绿并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共完成草原生态建设任务112.52万亩。借助“三北”工程攻坚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重大项目,累计治理退化草原95.6万亩。通过实施阴山北麓(河套平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在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人工种草46.1万亩。通过实施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在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武川县完成退化草原修复34.5万亩,在和林格半岛·BOB官方网站尔县、武川县完成围栏封育15万亩。全市草原植被盖度由2010年的32.34%提高至2023年的46.15%。“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项项荣誉见证了呼和浩特市坚持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念。

  一株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草,如今已成为生态保护的“绿色使者”,彰显了呼和浩特市草业科技的飞速进步。

  在蒙草种业中心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羊草、紫花苜蓿等重要草种的登记、筛选、收集工作。这里是中国北方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基地,是一个集特色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应用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科研试验、生物多样性实践于一体的科研中心。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持续聚焦重要乡土草育种和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加快推动草种业创新发展,为草产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为抓好“保、育、繁、推、用”一体化发展,呼和浩特市建成全区首个植物种质资源储备库、标本库,已收集呼和浩特地区各类乡土植物种质资源598种、2287份。根据大数据平台草种适宜区分布,建成草种繁育基地8789亩。今年,将扩充保存草种质资源533种,对挑选出的15种优质特色、珍稀濒危种子,以及23份未定名种子开展田间苗圃实验。全力推进蒙牛现代草业托克托县园区、正时农业土左旗园区、蒙草集团土左旗园区3个牧草产业园区建设。依托饲草产业园在土左旗、和林县、托县建设12个3000亩以上的规模化苜蓿种植基地;在武川县、清水河县建设10个3000亩以上的规模化燕麦种植基地。此外,依托“三北”工程六期,在8个旗县区完成人工种草46.1万亩、退化草原修复34.5万亩、围栏封育15万亩,持续提升天然草原饲草供给能力。

  如今,呼和浩特市集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32家科研院所和85个科研团队,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集“育种、扩繁、栽培、加工、利用”于一体的草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体系已经形成。

  7月13日,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会上,正在创建的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外多所科研机构签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合作基地等合作项目,旨在推动全球草业的合作与发展,促进草种研究、生态修复以及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该中心工作人员苑峰表示,中心重点突破草生物育种与良种繁育、饲草转化利用与高效生产、草地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着力解决草种质资源繁育和利用不足、草业集约化和成果转化水平不高、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科技贡献率低等关键问题。未来中心将继续加强与国际草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实质性合作项目的落地,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全球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围绕草种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与评价、草种质创制与高效育种等核心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在平均亩产、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等重要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草业发展“卡脖子”问题。聚焦应用端,在生态修复种子包、优质饲草料产品、人工草地改良、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业态,进一步深化拓展,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呼和浩特“草业样板”。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01

  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举报电线网上举报:emsp;网站技术维护传真电线接诉即办(投诉热线

  首府大兴草业科技推动草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发布时间: 2024-08-19 08:21 

  8月8日下午,参加“百家党媒社长、总编辑看呼和浩特”活动的百余名资深媒体人来到敕勒川草原。

  “这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目之所及一片青绿。”中国报业协会理事、四川前村文化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彭小平感慨地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棵草的力量,北疆生态自然屏障的不断修复必将使整个中国受益。”

  十几年前的敕勒川草原,砂石、风沙肆虐。自2012年起,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修复敕勒川草原,从千亩试验开始,如今共修复3万余亩。随着环境逐步改善,多种植物、动物陆续回归,草原恢复自愈力,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性。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干草产量、固碳量、释氧量均提高近12倍,已然成为美丽青城的天然氧吧、首府的“后花园”。

  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系统治理,“草”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扩绿、兴绿、护绿并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共完成草原生态建设任务112.52万亩。借助“三北”工程攻坚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重大项目,累计治理退化草原95.6万亩。通过实施阴山北麓(河套平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在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人工种草46.1万亩。通过实施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在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武川县完成退化草原修复34.5万亩,在和林格尔县、武川县完成围栏封育15万亩。全市草原植被盖度由2010年的32.34%提高至2023年的46.15%。“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项项荣誉见证了呼和浩特市坚持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念。

  一株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草,如今已成为生态保护的“绿色使者”,彰显了呼和浩特市草业科技的飞速进步。

  在蒙草种业中心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羊草、紫花苜蓿等重要草种的登记、筛选、收集工作。这里是中国北方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基地,是一个集特色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应用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科研试验、生物多样性实践于一体的科研中心。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持续聚焦重要乡土草育种和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加快推动草种业创新发展,为草产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为抓好“保、育、繁、推、用”一体化发展,呼和浩特市建成全区首个植物种质资源储备库、标本库,已收集呼和浩特地区各类乡土植物种质资源598种、2287份。根据大数据平台草种适宜区分布,建成草种繁育基地8789亩。今年,将扩充保存草种质资源533种,对挑选出的15种优质特色、珍稀濒危种子,以及23份未定名种子开展田间苗圃实验。全力推进蒙牛现代草业托克托县园区、正时农业土左旗园区、蒙草集团土左旗园区3个牧草产业园区建设。依托饲草产业园在土左旗、和林县、托县建设12个3000亩以上的规模化苜蓿种植基地;在武川县、清水河县建设10个3000亩以上的规模化燕麦种植基地。此外,依托“三北”工程六期,在8个旗县区完成人工种草46.1万亩、退化草原修复34.5万亩、围栏封育15万亩,持续提升天然草原饲草供给能力。

  如今,呼和浩特市集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32家科研院所和85个科研团队,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集“育种、扩繁、栽培、加工、利用”于一体的草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体系已经形成。

  7月13日,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会上,正在创建的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外多所科研机构签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合作基地等合作项目,旨在推动全球草业的合作与发展,促进草种研究、生态修复以及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该中心工作人员苑峰表示,中心重点突破草生物育种与良种繁育、饲草转化利用与高效生产、草地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着力解决草种质资源繁育和利用不足、草业集约化和成果转化水平不高、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科技贡献率低等关键问题。未来中心将继续加强与国际草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实质性合作项目的落地,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全球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围绕草种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与评价、草种质创制与高效育种等核心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在平均亩产、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等重要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草业发展“卡脖子”问题。聚焦应用端,在生态修复种子包、优质饲草料产品、人工草地改良、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业态,进一步深化拓展,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呼和浩特“草业样板”。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