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黑麦草
BOB·体育综合APP下载(记者 刘蕊 苏建军 通讯员 张少东)近年来,无棣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实际,坚持“调结构,转方式”,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筛选符合本地要求的苜蓿、燕麦草、冬牧70为主要牧草品种的牧草产业,建成优质牧草生产基地13个,目前,全县苜蓿种植面积4.2万亩,其中规模化苜蓿种植面积达3.5万亩,小型专业户苜蓿种植面积达0.7万亩;燕麦草、黑麦草等1.8万亩,专业生产收贮企业16家,生产的草捆、草粉、青贮苜蓿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走出了一条特色优质牧草产业发展路子。
政策促进,激发动力。近年来,无棣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先后争取了高效苜蓿种植示范项目、粮改饲项目2000余万元,补贴牧草种植面积近3万亩。通过项目的实施,该县牧草产业的机械配套、灌溉条件、牧草摊晒场地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根据牧草产业季节性强,对服务平台的需求远远高于玉米、小麦等普通农作物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搭建了5大服务平台即: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为主的政策平台、以滨州牧草综合试验站为主的技术平台、以绿风农机服务合作社为主的农机平台、绿风植保服务合作社为主的植保平台、以省农业担保公司无棣分公司为主的金融服务平台。5大服务平台的搭建,为牧草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金融服务等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务,解决了牧草生产业户的后顾之忧。
科技助推,提升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全县牧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组织县内外牧草生产单位20余家,成立了“滨州市草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各单位根据各自产业定位,上中下游互相融合促进,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创新,提升了该区域牧草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先后组织绿风公司、赛尔公司等牧草生产企业与中科院、中国农大、鲁东大学、山农大、青岛农大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院校进行对接,组织企业与科研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目前共建立3处科研教学基地、试验站,有7名国家级专家学者与无棣县有关牧草生产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上占得先机,目前草棉连作、苜蓿青贮、燕麦青贮等技术已经在全县牧草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即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有效解决了雨季牧草难以储存的问题。
模式创新,增加效益。为改变过去单一的牧草种植模式,几年来,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积极探索适应本地条件的牧草生产新模式。一是草棉连作模式。经过3年的实践,在全省首创了“黄河流域草棉轮作栽培技术”。即在同一地块实施燕麦+短季棉轮作技术,有原来一年一作一茬棉花的种植模式改为种一茬燕麦草,压茬种植短季棉,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每亩纯利润可达1400元,加之,短季棉不需地膜覆盖,减少了白色污染。同时短季棉种植较晚,铃期有效避开雨季,籽棉品质较高,受纺织企业的青睐。全县现已推广种植5000余亩。二是草牧结合模式。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存栏下降的严峻形势下,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创新了草猪融合模式,指导绿风牧草种植基地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存栏可繁母猪5000头的生猪育肥场,达产后可实现年出栏生猪10万头的规模。用10%的苜蓿粉碎、打浆代替母猪饲料,可有效减少母猪疾病的发生,提高母猪产仔率5%左右,同时也降低了饲料成本。猪场产生的粪便、污水可被5000亩牧草种植基地就地消纳,减少了处理成本和环境污染这一难题。实现了草牧的有效结合。三是牧草加智慧牧业模式。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协调青岛农业大学引进了可视化牧场服务云平台试点牧场项目,该项目落户赛尔公司,青岛农业大学在赛尔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一处可视化牧场服务云平台试点牧场。该牧场引进鲁北白山羊200只,通过AI智能羊脸识别系统为羊只建立图像档案,通过应用传感、机器视觉、远程监控技术等对试点牧场的羊只生长、放牧、生产等情况进行远程监测,进行科学指导,提高肉羊的生产水平。
通过无棣县近几年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县牧草生产科技水平居全省一流,种植规模已占全省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