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矮生百慕大

巴丹吉林—探索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之路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9-14     浏览次数: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通过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囊括着世界上最密集的高大沙山、世界上最高的稳定沙丘以及144个独特的丘间湖泊,交错发育的组合景观展现了三维立体的高度美学价值:线条清晰的沙丘、纹理细腻的沙波纹,以及在风中低吟的鸣沙等各种类型的风成地貌,带给人们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肉苁蓉、梭梭、双峰驼、水鸟等丰富的动植物为自然美景增添了勃勃生机;神秘且颜色鲜艳的丘间湖泊大多为咸水湖,是卤虫、软体动物和部分鱼类繁盛的有利栖息地,为沙漠动物群落的生长提供了基础。

  然而,如此美丽的巴丹吉林,内部生态系统却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宝贵的自然遗产将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1999年,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此后,由雅布赖盘羊和塔木素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的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及巴丹吉林沙漠风景名胜区相继成立。自此,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和阿拉善大地上的瑰丽珍宝,有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正是有了这20余载的辛勤守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才能在世界遗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示着美丽中国的独特魅力。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局长梁宝荣介绍道。据了解,“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历时七年。回望“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之旅,历程既艰道阻且长;七载春秋矢志不渝,铸就完整的自然遗产保护历程。巴丹吉林大漠铺开崭新画卷,再次吸引全球关注眼光。

  2017年9月和2018年6月,中外专家实地考察,认为其符合申遗条件。从2017年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再到2020年被确定为中国当年唯一申报项目,2021年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且在2023年完成IUCN国际专家的实地评估,最终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努力。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对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视,也展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遗产价值的认可。

  巴丹湖是距离阿拉善右旗旗府所在地巴丹吉林镇最近的一处沙漠湖泊,也是巴丹吉林沙漠中为数不多的淡水湖泊之一。恬静安逸的湖泊、憨直质朴的骆驼、如梦如幻的倒影,宛如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呈现出一派“漠北江南”的别样景致。

  不久前,来自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18所院校的102名师生在巴丹湖畔参加“发现计划”2024年两地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对“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诸方面开展实地考察调研。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林彩禄是第一次来到巴丹吉林沙漠,她兴奋地将美景图片与亲友分享。“巴丹吉林沙漠是大自然的杰作,在这片广袤的沙海中,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让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非常有感染力。” 林彩禄说。

  在拥有迷人景色的同时,“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还完好地记录和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变动、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乃至水文地质变化特征,是全球范围内研究沙漠发育和风沙地貌形成过程的代表性区域。由于受到青藏高原持续构造隆升的强烈影响,巴丹吉林沙漠的形成过程仍在继续,它的规模和完整性对于了解其持续的演变非常重要。

  本次联合实习活动的带队老师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李卓仑教授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常客”,每年都要到巴丹吉林沙漠开展科学研究与野外实践教学。“沙漠地区对全球气候的响应非常敏感,对沙漠的研究是地学界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和关键性区域。沙漠里的生态保护,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去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巴丹吉林沙漠的常年积水湖泊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在不同的季节中颜色会发生变化,以后还会经常组织野外实习与科学考察活动,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长期的研究和监测。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指示精神,用实际行动让世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李卓仑教授说。

  随着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巴丹吉林沙漠成为研学团、旅游团、bob半岛在线登录自驾游的热门打卡地。来自江西九江的游客邹陈霞和两位朋友刚刚打卡了巴丹吉林沙漠里的“红海子”,“雨后彩虹倒映在湖面上,原生态的景色令人陶醉!希望以后来这里的游客一定要爱护环境哦。”邹陈霞兴奋地说。

  除了国内的游客,巴丹吉林沙漠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韩国导游陈甲善说:“我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已经20年了,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去过,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最美的沙漠,我已经带团来了10次左右,没有来过的人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

  巴丹吉林沙漠里生活着五十几户牧民,他们都有一个习惯,把自己的生活垃圾或者开车沿途看到的垃圾捡起来带出沙漠,共同守护美丽的家园。王斌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准吉格德湖(双色湖)附近经营着一家民宿,他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这里的景色非常漂亮,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游客,保护好这里的动物和环境人人有责,我会继续经营好民宿,宣传好巴丹吉林沙漠。”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巴丹吉林沙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一直是一道必答题。

  “申遗成功意味着新的起点。” 阿拉善右旗林业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局长姚孝德说,阿拉善右旗将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主动承担起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原真性、完整性不受破坏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提升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水平,加强对沙丘、湖泊、植被等自然价值和要素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实施适应性管理;建立健全遗产地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治理措施;由当地群众参与到保护、共管、监测和公众教育的队伍中来;通过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实现自然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努力把这处宝贵的自然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让人民共享自然保护成果。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