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草
龚贤,作为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以其独特的积墨山水画技法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积墨山水,独有千古”。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他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后隐居不仕,流寓金陵(今南京市)。龚贤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且位居其首。他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等。
积墨法是中国山水画法的传统技法形式,自古即是山水画家的主要用墨手段。龚贤精研此法,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龚贤积墨法最大的特点是层层积染,总是前一遍干至七八分后再积下一遍。积墨时笔与笔之半岛·BOB官方网站间要留出空隙,第二遍第三遍积染时,增加其厚度、华滋感,使之浓郁苍秀。
龚贤用墨特有讲究,能“润”而不“湿”。他用墨能做到老、鲜、秀、润,“润”与“湿”不同,润墨鲜亮有光泽,有生意,能表现大自然的生命感。
龚贤的画作中,用“积墨法”表现碎石的结构,石的下部十分的浓黑,渐上渐亮,光感十分强烈。他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营造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使画面富有光感。
龚贤的积墨山水画力求明暗变化,通过多次皴擦点染,使画面层次丰富,整体感强。他的画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
龚贤的积墨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法上的创新,更在于他通过画作传达出的深邃意境和人文精神。龚贤的山水画笔墨风格苍黑深沉,这种独特的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山水画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等人都有较深的影响。
龚贤的代表作品众多,如《重山烟雨图》、《秋溪书屋图》、《秋拂高楼图》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龚贤积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龚贤如何通过墨色的积累和层次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郁静穆、浑厚华滋的山水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