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生百慕大
近日,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的大叶百合种植基地进入了采摘期,农户们都在忙着挖掘百合鳞茎。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建新村拥有耕地面积3712亩,林地面积60330亩,森林覆盖率达90.9%。而大叶百合原是建新村山里的一种野生植物,在当地村民的不断探索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成为了村里的重要经济作物,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
近日,记者来到建新村白蜡坪的大叶百合种植基地,看到村民冯维峰和乡亲们正在挖掘大叶百合的鳞茎,林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这些圆圆的鳞茎有成人的拳头般大小,削皮后茎内部洁白如玉。
“这里山高路陡,每户能分到的耕地很有限,于是大家都在想怎么把山上的土地也利用起来。”冯维峰告诉记者,山上的森林不能乱砍伐,所以“树下能种什么?”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木耳、红薯、枸杞……在尝试了多种农作物后,他觉得都不够理想,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家餐桌上的百合羹。江底乡林多地少,村民们一直都有采山货的习惯,每次进山一定会带下来特产之一就有野生大叶百合。
“比起引进外来品种,本地农作物肯定更合适。”冯维峰介绍,大叶百合喜欢背光阴凉的地方,适合在湿润的土壤中生长,每一株种下后鳞茎还会分生出许多新幼苗,该植物的种种特性都跟林地环境很契合。而且百合本身也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于是,冯维峰便将野生大叶百合从山里移植出来,然后尝试人工种植。经过数年摸索发展,他自己种植的大叶百合已有将近300亩,每亩地能收获1800多斤百合。有了冯维峰发挥带动作用,同村的60多户村民也纷纷仿效,形成了抱团发展模式。
“大叶百合很容易种,不需要精心呵护就能茁壮成长。”村民张远平告诉记者,大家平时仍以种植粮食为主,“种花”算是兼职,每隔几天到种植大叶百合的山上巡视一圈,清理下杂草就行了。
据介绍,最开始的大叶百合苗大多是从山里移栽出来的,种下去之后鳞茎慢慢会分发出许多新芽,村民把这些新芽再分别进行栽种,如此反复,村里种植大叶百合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了。每年秋季收获百合鳞茎时,有专门的公司来收购,而且经常还有游客上门购买,一点都不愁销路。
随着越来越多农户加入“种花”的队伍,冯维峰和几个同伴成立了大叶百合专业合作社,逐渐摸索出一条大叶百合的深加工路线,将百合鳞茎加工成百合粉进行销售。据统计,该合作社每年加工的百合粉产值有15万元。
“百合鳞茎挖出来后先清洗干净,再放入机器研磨舂碎,经过工具捶打出浆后再进行过滤就能得到淀粉水,通过沉淀晾晒后就能得到纯正的百合粉。”冯维峰告诉记者,每斤百合的出粉率大约是12%,这些经过加工得到的百合粉市场售价能达到150元/斤。今年8月份他自家产出了将近900斤的大叶百合粉,给他带来了万余元的收入。
龙胜各族自治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林多耕地少是龙胜许多村子的特性,要真正引导村民们保护森林资源,帮助他们找到合理利用森林的方式最为重要。为此,该局专门请来广西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手把手教农户林下种植百合的技术。例如,2019年6月,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与龙胜达成合作协议,由经济林所组成研究团队针对龙胜及周边地区的大叶百合种植资源、生长环境等进行系统性研究,同时建立大叶百合繁育基地,为村民们筛选性状更加优良的百合单株,帮扶营建大叶百合小型加工生产线。
“我们在江底乡设立了基地,对大叶百合进行驯化和系列科学研究,今年我们一是要查看大叶百合的种植情况和产量情况,二是看村里在生产加工百合粉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技术改造,同时争取各方面的资金从而促进大叶百合产业的发展。”国家林草局“林下种植大百合技术提升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负责人赵志珩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建新村种植大叶百合的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添置了集合清洗、研磨、晾晒等生产设备,取代以往用手工木槌舂打百合的加工方式。技术人员还指导当地农业合作社建了晾晒玻璃房,大大增加了百合粉的生产效率。
此外,大叶百合繁育基地近几年通过采收村民们种植的百合植株,并从中选取鳞茎大、长势好的个体进行出芽育种,为村民们选育了一批更优良的百合种苗;并且技术人员也多次来到建新村森林中采集土壤样本,为村民筛选其他适合种植的百合品种,增加种植户产品的竞争力。
“自家的林地生态环境越好,种植出来的百合品质也就越高,而百合带来的收入也引发村民们主动保护自家林地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正向循环。”赵志珩说。
如今,建新村种植大叶百合的面积已经超2000亩,村中林地百合花盛开俨然成为一道美景。龙胜各族自治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经验,为农户们精准指引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方向,让他们在林下“种花”的道路上能走得更好、更远。BOB·体育综合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