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黑麦草
6月5日,农历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此时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走进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白泥地实验基地,研发人员正在田里插秧,水田整地打浆。试验田不远处,袁隆平院士手捧稻谷的雕像,高高矗立,静静地注视着这一派繁忙景象。雕像脚下堆满市民敬献的菊花,花香和秧苗的青草香弥散开来,沁人心脾。
“等秧苗长到三叶一心,苗高15-20厘米,这样的稻苗是最适合移栽插秧的。”海水稻研发中心工作人员于萌手拿记录本行走在田间,她身旁的一块试验田里,一垄垄的秧苗簇拥着,稻田里水波微漪,绿意盎然,一派生机。
“这些稻苗都是我们在今年4月初播下的稻种长成的,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陆续到了该起秧插秧的时候。”从播种到长到适合移栽插秧的高度,大约需要30天,因为青岛前几天降温,试验田里的稻苗多长了十几天才开始移栽。
“当天起秧要当天插秧,插秧要避开正午温度最高的时候,以保证成活率。”旁边有工作人员正在起秧,手持铁铲把秧苗连根端起,再用塑料绳捆好。起秧后要把秧苗一棵一棵水田,秧苗之间间隔相隔6-7寸距离远。试验田的插秧工作沿用的是传统手工插秧,一个工作人员忙活一上午也就能完成一亩田的插秧。
“插秧后差不多一周时间,秧苗立起来了,就说明种活了。”路过一片刚插完秧的试验田,水田边缘覆盖的水少了,秧苗有些许倒伏,“一会得过来处理一下,”于萌边走边自言自语地说。
离于萌做纪录的试验田不远处,稻农老彭正在一片灌满水的稻田里整地打浆。插秧前的稻田要灌水泡一两天,叫做“泡田”,然后打浆、整平。泥土充分吸饱水,才能成为稻苗茁壮生长的“温床”。
老彭拉着一个自制的工具:下面是一块约2米长的木板,木板两头各压着两块石头,以压沉木板深入泥土,木板两头有牵引绳。老彭穿着及腿肚的水鞋,拉着牵引绳,缓慢行走在水田里,所过之处泥浆翻滚,这情景用“打浆”一词形容,果然很贴切。
“一块地要这样整三遍,才能把地整平。”今年整60岁的老彭来自湖南长沙,是个种稻“老手”,他头戴老式斗笠,皮肤黝黑,正值正午,室外温度已接近30度,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滴落在水田里。“之前我在三亚也种过水稻,去年刚来青岛这边种水稻。”
“整完,再去吃。”老彭自言自语道:“今天整完田,明天一早我还得去别的地插秧。”什么节气种什么,什么节气干什么活,半岛·BOB官方网站农人心里自有“章法”。与天谋粮,追赶时节,当下没有比这个更紧要的事情了。
记者注意到试验田里,一簇簇的稻苗旁竖着一个个白色的牌子,牌子上以编号标识不同的海水稻材料的“名字”,代表了耐盐度、耐碱度不同的材料,它们的生长将被一一记录在案,以便跟踪它们各个时期的生长状态。
于萌翻开自己的记录本,指着白色的标牌介绍说:“这些标牌主要目的是进行耐盐碱水稻的筛选,不同的牌子对应不同的秧苗,最后会插到盐度不同的盐碱地里,比如说有4‰盐水灌溉的, 6‰或者8‰盐度灌溉的田,根据不同的材料我们会插到不同的田里去,今年差不多播种将近两千份材料,比去年多了五百多份材料。”
据了解。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了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两万亩扩大推广到10万亩。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其中,山东潍坊的基地成为2020年全国首个海水稻种植突破5万亩的基地。目前海水稻团队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近日,全国海水稻种植示范区均已进入插秧期,青岛的插秧期将持续十几天时间,6月中下旬将完成试验田和大田的插秧工作。
在白泥地试验田旁边,袁老手捧稻穗的雕像高高矗立,他神情安详,面露微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望向远方。雕像脚下布满鲜花。5月28日,是袁老逝世第七天,仍有市民络绎不绝地赶来这里,献上菊花深情缅怀。
“袁老走后,海水稻就是我们的终生事业,缅怀袁老,我们将化成无限的工作动力。传承中华拓荒人的精神,亿亩荒滩变良田,袁老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目标。”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女士这样说。
对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 2017年9月28日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就在白泥地这片试验田里,海水稻迎来第一次产量测评。袁老兴奋地像个孩子,他边穿水鞋,边喊着“下田去!下田去!”
2017年白泥地试验田里共种植300多份材料,其中选取的4份表现较好的材料进行了测评,获得1个亩产潜力在620.95 kg的耐盐碱水稻材料,另外3个亩产潜力也均在400 kg以上。如今,3年过去了,白泥地试验田今年插秧材料将达到2000份。
“三年前,耐盐碱水稻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小稻种,国家对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还是个空白,那时很多同行告诉我,耐盐碱水稻要进入‘国考’,难!”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女士回忆说,“是袁老不断向农业部建议,提出荒滩变良田的设想,他在不同的场合以一己之力多次呼吁: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海水稻推广种植一亿亩,按照最低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
2017年底在袁隆平院士建议下,农业部开展耐盐碱水稻区试。受农业部委托,在第一届海水稻论坛上,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8家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制定耐盐碱水稻审定标准,该项标准于2020年3月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审定会议修订形成“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标准,为国家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填补了我国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的空白,为全国从事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的单位搭建了品种审定的通道。
经过两年区试和一年的生产实验,2020年11月26日,农业农村部公告,首批共计4个耐盐碱水稻品种经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2021年2月,共有13个品种完成试验并提报审定,后续年份将有更多品种报审。
“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艰辛,那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刘佳音回忆说,土壤有问题,品种有问题,袁老就动用他的影响力,去全国和国际种质资源库寻求帮助。
“他就是这样一个犟老头,他认为对的事情就坚持去做,他总是信心满满地说:没有事情是不能做的。”一米执念,可见一斑。
提起袁老,刘佳音几度哽咽,“他的办公室里永远摆着两幅地图,一幅是世界地图,一幅是中国地图,代表了他一生的两个愿望,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遍布全球梦。”
原标题:《三叶一心稻苗壮,泡田打浆农时忙!迎芒种,青岛海水稻田插秧“希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