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草
中国儿艺新戏《山羊不吃天堂草》目前正在紧张排练中,该剧将于7月7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开幕大戏与观众朋友们见面。这部根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有何独特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山羊不吃天堂草》编剧冯俐一起一探究竟吧!
冯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国家一级编剧,现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煤矿作协副主席。
著有:话剧《中华士兵》、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儿童剧《木又寸》、音乐剧《魔幻仙踪》等舞台剧作品九部。《北京夏天》《穿越时空的爱恋》《我爱我家》等电视剧作品二十余部近300集。出版长篇小说及散文集三部。先后五年担任文化部春节晚会总撰稿。曾两次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两次获北京电视艺术“春燕奖”及“中国人口文化奖”,曾获意大利“皮兰·德娄艺术大奖”、“文化部精品剧目展演优秀作品奖、优秀编剧奖”。五部作品分获“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一二三等奖,微型音乐剧《雨夜小站》获CCTV小品大奖赛银奖。话剧《中华士兵》、儿童剧独角戏《木又寸》入选2015年《人民日报》“年度推荐剧目”。
2016年,在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世界儿童文学最高荣誉)的第一时间,我就代表中国儿艺向他表示祝贺,并表达了合作的意愿。中国的儿童文学取得至高国际奖项,作为中国儿童戏剧的最高代表,中国儿艺有责任做出呼应。
在确定改编作品前,我们邀请曹文轩老师来剧院小剧场观看了正在上演的儿童剧独角戏《木又寸》。曹文轩老师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想不到,一个人的舞台,居然可以如此波澜壮阔……”由此,他对中国儿艺作品的品格、品质充满信心,并当即向我们推荐了他的一些绘本故事。
曹文轩老师的绘本故事都很精彩,但我觉得,中国儿艺与曹文轩的首次合作,需要一部更有份量的作品。中国儿艺每年的“现实题材”作品创作既是难点,也是必须圆满完成的创作亮点,同时也最能体现国家艺术院团的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
曹老师的长篇小说多是现实题材作品。在阅读了其大部分的长篇小说作品后,我最终选定了他在90年代初创作的《山羊不吃天堂草》——一部具有结实的社会背景、深刻思想性和独特寓言性的作品。曹文轩老师听到我的选择,沉思了几秒钟,对我点头说:“你很有眼光。”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中)、《山羊不吃天堂草》编剧冯俐(左二)、执行导演兼主演毛尔南(左一)、促成此次合作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副主席张明舟(右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副总编辑韩阳(右一)合影留念
小说主人公的年龄以及由此带来的观众群的年龄,是超乎中国儿艺常规作品的。作为编剧,我曾经想过把主人公的年龄降低,但那注定会削弱人物刻画和主题挖掘。查明哲导演介入后,与尹晓东院长共同商榷,最终剧院决定在此剧的创作上,放弃常规“儿童剧”的驾轻就熟,以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为已任,由此进一步开拓中国儿艺的观众年龄,直面孩子们应该接受的“苦难教育”,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他们需要的舞台艺术作品。文化部主要领导更是对这样的创作方向和开拓创新的勇气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儿童文学领域,有一种文学样式叫“成长文学”,曹文轩的作品是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成长戏剧”之称就是由此借用过来的。
在戏剧领域,“儿童剧”所面向的观众群本应涵盖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但我们一直欠缺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上青少年观众观看的戏剧作品。青少年观众的流失是全球戏剧界都面临的问题。青少年需要戏剧艺术的滋养,我们的青少年尤其需要!
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学、艺术,比起“语数外”、“数理化”等学科看似“无用之用”,但它们却又是改善人性、建全人格、滋润心灵的“大用之用”。创造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可以吸引、感染青少年观众的戏剧作品,让他们走进剧场,接受更多艺术的熏陶和滋养,是戏剧工作者的责任。这部剧恰恰可以弥补这类剧目匮乏的遗憾。
所谓成长,属于青少年,却不仅仅只属于青少年一一人的一生都在经历不断成长的过程。而成长,是在不断的半岛·BOB官方网站选择中一次次完成的。每个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艰难的,甚至是“惊心动魄”的。每一次选择都构成人格的完善或是损伤。
同名小说和戏剧,都以“成长”为题,通过一个孩子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孩子走向成人的心灵成长过程,在不断越过“沟沟坎坎”、在诱惑和危机的悬崖边儿上收手驻足,在人生苦难和生活磨砺中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长大成人的故事,让走进剧场的观众在这个并不熟悉的社会阶层的人物身上,看到熟悉的自己。剧中人物所经历的心灵成长历程,会令每一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感同身受。
首先,我要感谢曹文轩老师的小说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基础。作为小说,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是非常成功的,但一部作品在自己的文体中完成得越完美,转换成另外的文体时就越困难。小说有很好的人物、场景,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如诗如画的文字表达。所有的矛盾冲突和心灵激荡,都隐在长篇小说从容的结构和不徐不疾的叙述之中。
好的改编作品应该是:保持小说的文学品质,创造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剧本首先在结构上作了符合戏剧艺术特性的巨大调整:全剧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具有悬念的情节线,倒叙式的回溯。从明子“涉嫌诈骗”被带到了派出所,面对受骗业主的指控和警察的询问,明子除了点头、摇头,始终一言不发。明子的动机令警察不解、令前来营救的师傅不解,也构成了所有观众的悬念。在各种人的不断追问中,在“现在进行时”的外部框架里,故事沿着明子独自思索的心理线推进,不断跳回到“过去进行时”,即明子从进城开始,一路经历过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对他形成的刺激、令他从中做出的选择、选择过程形成他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建立、自我怀疑、变化跌宕的心理历程。另一条线,是把原小说在最后才托出的“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故事,化为明子巨大的内心疑问,在一开场就提出,形成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叩问。一路探寻着“山羊为什么不吃天堂草”的答案,将一个人生问题的思索过程,形象化地贯穿全剧。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凭借的多是文字描述。而戏剧是“动作”的艺术,需要通过戏剧动作和人物台词来完成。二十万字小说的情节需要的是“化学反应”后重新选择、集合、组织。而人物的台词,80%以上需要根据小说的描写重新创作。
剧本遵循小说原型,对主要人物都做了集中、加强、提炼和形象意义的升发:比如头羊黑点儿。对个别人物,在基调上作了较大调整:比如紫薇,虽然她仍像小说中一样,是明子生命中吹过的一阵风——注定擦肩而过,但她没有“贵贱之分”的干净、她与明子身处弱势的同命相怜、由此产生的彼此理解和关怀……都构成明子生命中的暖色和亮色,构成明子走过苦难,认识生命美好的信念。如同芦花,虽微不足道,却能成片地顽强生长;花絮飞扬时,在相遇的瞬间,互相陪伴同行。
这次剧本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时空的频繁、自由跳荡,有时可以像思维一样迅疾。在“现在进行时”的倒叙大框架之下,作为戏剧主体的“过去进行时”中,不仅有“回忆”、有“回忆中的回忆”、有“回忆中的幻觉”、有“回忆中的反思”、甚至有“回忆中的穿越”……这一特点——电影“蒙太奇”一样丰富多变的时空跳荡,更被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完成的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甚至,令人匪夷所思。
小说和戏剧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一个人的创作,而戏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戏,集合了一组国内优秀的戏剧家。在导演的总体构思和整体把握下,简捷立体的舞台美术样式、大量戏剧性的多媒体呈现、不同形象系统的同台并行、“现实主义戏剧”、“表现性”的现代舞、“写意”的歌舞说唱……都将有机地熔为一炉。未来舞台呈现在风格样式上的全面探索和追求,或许不仅会令熟悉儿童剧的人们耳目一新,也会为当下“现实题材”戏剧的创作,提出许多新的话题。
回到文本上讲,如何从一部纯正的小说,完成一部纯正的戏剧改编,是我创作中一直思考、探索的课题,大概也是所有改编作品可以共同探讨的课题。前后八稿剧本的修改过程中,查明哲导演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更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和指引。
世界安徒生奖评委之一的艾丽森女士对曹文轩先生的小说有一句评价:“曹文轩对人生起伏的描写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但同时又能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毫无疑问这是曹文轩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他获奖的根本原因。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核心含义,应该是指对人类共性话题的具有民族个性的表达。
我在改编时始终自觉追求着小说具备的这种品质,希望同名戏剧也能兼备这样一种“民族性”和“世界性”。打通了这一点,就可以打通走进剧场的人们(即生活相对优越的城市人群)对剧中这些“底层人群”的理解;就可以打通成年人与青少年成长心路的理解;就可以打通不同国家的人对中国故事的理解。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真正核心;是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真正核心。好的作品,最显著的标志在于它们不会被时间和地域所局限。我在剧本题记中写的那段话,即是动笔之前完成的这样一种自觉:
这个足够引起人们好奇的题目“山羊不吃天堂草”,会在舞台上给观众一个充满思辨和审美快感的回答。
令人目不暇接的舞台艺术语汇,会令有观剧经验和没有观剧经验的观众都感到过瘾。
喜欢深刻、喜欢思考、喜欢空灵、喜欢诗意、喜欢扎实结实、喜欢写意浪漫、喜欢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的……不同审美追求、不同年龄的观众,都会在这个戏里找到自己偏爱的那一味。
随着主人公的故事,青少年朋友会在不断的共情同感中,深深地感受到——长大成人的道路上,自己并不孤独。
这个足够引起人们好奇的题目“山羊不吃天堂草”,会在舞台上给观众一个充满思辨和审美快感的回答。
令人目不暇接的舞台艺术语汇,会令有观剧经验和没有观剧经验的观众都感到过瘾。
喜欢深刻、喜欢思考、喜欢空灵、喜欢诗意、喜欢扎实结实、喜欢写意浪漫、喜欢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的……不同审美追求、不同年龄的观众,都会在这个戏里找到自己偏爱的那一味。
随着主人公的故事,青少年朋友会在不断的共情同感中,深深地感受到——长大成人的道路上,自己并不孤独。
一群饥饿的山羊,面对一片长得高贵诱人的天堂草却不肯低下头食用,若干天后竟一只只壮烈地倒毙·····山羊为什么宁可饿死也不吃天堂草?少年明子带着心中巨大的疑问,迫于生活的压力,跟随师傅三和尚和师兄黑罐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谋生,但他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走进那个都市人的世界。单纯倔强的明子在与坐轮椅的城市少女紫薇的相处中,感受到了温暖和亮色,同时也在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中被一步步逼到了人性抉择的悬崖边。他在不断的挣扎和追问中,顿悟了“山羊不吃天堂草”的人格隐喻,最终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