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行业知识

江苏南通:34279万吨!探寻粮食丰产背后的“新”密码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8-07     浏览次数:     

  342.79万吨!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3年,南通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342.79万吨,比上年增加1.84万吨。其中,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好于全国“一增两减”、全省“两增一平”收成;秋粮总产221.61万吨,比上年增长0.7%。

  高标准农田释放高产能、智慧农机提高耕种管收效率、新农人助力粮食增收……连日来,记者走访各地,探访粮食丰收“密码”。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端稳中国饭碗,必须要做好耕地文章。近年来,南通在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眼下正值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南通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巴掌田”不断减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连片成方的“大田”不断涌现,曾经的低效田、撂荒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在启东市北新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平整开阔,机耕路纵横平坦,沟渠涵闸相连贯通。“我们实行整村推进,主要是建设农路、铺设机耕桥、增设泵站、畅通水渠、改造生态护岸等,改造提升后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还能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龚伟杰介绍。

  启东多为传统旱地,因土壤“沙地”的漏水特性,历史上曾多次“旱改水”试种水稻失败。近年来,启东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田并大田,使用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耕地质量,同时探索“高标准农田+生态河道”模式,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岸坡实施绿化种植,通过畅通水系,全力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排涝能力。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东水稻生产实现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低产低效到高产优质的“三级跳”,粮食生产能力连上新台阶。数据显示,启东全市水稻单产从2013年不足600斤,增至去年的1100斤,创该市最高产纪录。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米袋子”,一头连着“钱袋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315万亩,基本全部建成“吨粮田”,涉及1000多个村,基本实现村域、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覆盖,惠及农民150万人。“十四五”全市计划新建和提档改造20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打造10个万亩示范方、100个千亩示范方、1000个百亩示范方。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万亩,把全市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日前,2023年江苏省油菜高产竞赛结果出炉,如皋市民众家庭农场的大豆茬直播油菜获全省第一,产量达290.6公斤/亩,比大面积油菜增产近90公斤,增幅达43.2%,刷新南通直播油菜单产纪录。“我们的油菜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再加上适宜的气候和科学田管,实现了大丰收。”农场负责人沙书平道出高产秘诀。

  过去,南通油菜生产以十边隙地为主,面积小而分散,种植方式也以传统的人工育苗移栽为主,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近年来,南通大力推广油菜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了高产增收。

  “我们采取机器直播种植、无人机植保、收割机收割脱粒,省时省力,平时一两人就能管理300多亩油菜。”沙书平说,油菜精量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灭茬、旋耕、开畦沟、施肥、开种沟、播种等种植工序,省工省时,成苗率高,播种机还能精准调控播种数量,节约种子的同时,播种密度更均匀,间距更合理。沙书平算了一笔账:“以往油菜需要育苗、移栽,移栽一亩地平均需要两个人工,而使用精量播种机省去了移栽的程序,5到6天就能种完300亩地,大大节省了用工成本。”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南通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2年,南通在全省率先整市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创建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智能农机装备数量已突破6000台,作业面积520余万亩次。去年秋收期间,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新型合作农场内,只闻机械响,少见人奔忙。田间的无人驾驶收割机采用北斗导航技术,自动规划出合理的作业路线,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现在我们都不用下田,站在田埂边甚至是远程遥控就把粮收了。机器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一天能达到300亩至500亩的收割量。”育民村党总支副书记王金峰介绍。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截至目前,南通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无人化”农场51个、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36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18个,超进度完成创建目标任务。新增田间监测及作业监控设备2105台套,新增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385架。“智慧农机的运用,极大降低了机手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同时,有效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市农业农村局农机行业发展处处长姜广林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一大批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发展。他们潜心农业,扎根田野,这些新农人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向乡村汇聚,成为乡村振兴、粮食增收的生力军。

  刚刚获评江苏省新农人典型的韩瑜梅就是其中一个。韩瑜梅曾从事新闻行业十余年,受其父亲影响,2013年,她辞职回乡,在海安市雅周镇从事优质稻麦种植。从都市白领变成新型职业农民,其中的艰bob半岛在线登录辛不言而喻。为了尽快熟悉稻麦种植的专业知识,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向专家请教农业知识,由不懂农业到农活精通。农忙时节,田间总能看到韩瑜梅驾驶农机作业的身影。

  韩瑜梅认为,想要种出高产优质的好大米,优质的种子是关键。为此,她与父亲一起,跑遍了江苏大大小小的农科院所,并和扬州大学合作,共同选育优质稻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成功选育出了优质稻种“锦湖香1号”。2023年,韩瑜梅种植的水稻平均每亩产量达1300斤。

  寒冬时节,海安市可新家庭农场内,90后新农人仲晓磊正在保养农机,为春耕作准备。只见仓库里,无人植保机、高速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一应俱全。“我们农场实现了稻麦全程机械化作业,节约了人工成本,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仲晓磊在担任村后备干部期间接触到智慧农业,并对此产生了兴趣。随后,他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创办了可新家庭农场。仲晓磊深知,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机械化、智能化。于是,他不断学习农机操作、保养等专业知识,并陆续购置各类机械20多台。他还引进南农大智慧农业技术,实施可变量施肥技术,大大节约了化肥成本,减少水稻因过量施肥引起的倒伏,从而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效。

  一台无人植保机一分钟就能喷洒一亩地农药,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三四十亩水稻……整齐的农田配上高科技农机,让种田更加轻松,也让仲晓磊越干越有信心。“未来,我会继续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之路,不断学习运用新技术,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面对未来,仲晓磊信心满满。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