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bob半岛在线登录7月9日,走进滨州市沾化区华能沾化光伏发电站,只见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华能沾化光伏有限公司副主任裴月忠告诉记者,该发电站共占地3570亩,全部土地都是盐碱地,其中约59%为重度盐碱区。
在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怎样提高这片盐碱地的土地利用率?2022年,“盐碱地区光伏电站土地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去年以来,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在这里建立了试验基地,共同推进光伏电站盐碱地种植、改良,开展盐碱地光伏农业的研究,探索“上可发电、下可种植”的发展模式。
“经过我们取样调查,这里的土壤盐碱度从1‰到14‰不等,覆盖了轻度、中度、重度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4种盐碱地类型,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董晓霞说,她们根据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在光伏板下种植了不同作物,在中重度以上的盐碱地上,栽培了食用菌,在中轻度以下的盐碱地上,种植了番茄、辣椒等作物。试验田里,一朵朵油葵花向阳而生,充满生机。“今年春夏两季,我们共种植25种作物,包括61个品种。现在看来,油葵、番茄和甜瓜这三种作物在中轻度盐碱地上的长势都不错。下一步,我们将优化这些耐盐碱较强作物的栽培技术,提高它们的产量,并建立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董晓霞说。
在不远处的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里,长满了高矮不一的碱蓬,与一旁泛着白花花盐渍的土地相比,绿油油的一片很是惹眼。
烈日炎炎下,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济南试验站任鹏飞站长在带着科研人员采集土样。 “去年秋天,我们在这片约32平方米的重度盐碱地上进行了小规模地栽杏鲍菇试验,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天两季,共采收杏鲍菇3600斤左右,总单产高达112斤,每平方产值约330元。”任鹏飞说,让他们惊喜的是杏鲍菇收获结束后,今年3月份,他们意外地发现,这块地上自然长出了大量的碱蓬。“碱蓬是一种野生蔬菜,这块地里应该原本就有碱蓬的种子,但由于土壤盐碱度高而无法生长。我们认为是在杏鲍菇覆土栽培,菌类基质大量填充后,使这块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得到改善,土壤性质得以优化,因而生长出碱蓬菜。”任鹏飞说,所以,这几天他们在忙着土壤取样,准备带回实验室做土壤分析。
“同时,今年春天我们种植了杏鲍菇和黑木耳大约600平方米。黑木耳采用露天大田栽培和光伏矩阵立体吊袋栽培两种模式,从今年春天到夏初,大概3月的时间,共采收干木耳350公斤左右,每平方产值约900元。今年春天同期进行杏鲍菇 “菌物-作物”循环模式试验,共采收杏鲍菇7200斤左右。”任鹏飞指着光伏板下悬挂的一根根废弃的白色菌棒说,过几天这些废弃菌棒将作为有机肥原料,散播到土壤中,用于改良盐碱地的土壤结构、提高盐碱地的地力水平。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农机农艺的融合。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节水农业团队针对盐碱地的种植栽培,研发了一套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节水节肥、增产增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等优势。“我们把地下滴灌管埋设于地表20公分以下,使淡水能够精准地输送到农作物根系附近,稀释盐分,从而降低根系周围的土壤含盐率,实现节水控盐。”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青海说。
在食用菌试验田旁的一间小房子里,工人们正在安装食用菌栽培雾化加湿设备,何青海说:“食用菌通常喜阴喜湿,但光伏板下空气比较干燥,所以我们就研制了这套设备,采用微型喷头将水雾化喷洒到菌棒上。它既可定时、定量增加菌棒基质的水分,又能增加空气湿度,起到调节局部小气候的作用,给食用菌创造一个湿润的空气环境,为食用菌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我们对光伏电站原有的温室大棚进行了提升改造,建立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盐碱地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胶东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李俊林说。
据了解,在前期充分调研评价该地区土壤、地下水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覆盖等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科研人员现已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的耐盐性农作物品种8种,编制盐碱光伏电站智能温室建造技术流程1套,创建蔬菜栽培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模式各1套,申请专利30余项。
“‘光伏+农业’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与‘光’在空间上的互补,并且实现了在时间和季节上‘全年候’。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在耐盐碱品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推动盐碱荒地‘农光互补’项目的发展,使光伏产业与盐碱地开发利用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形成发展合力,提高盐碱荒地的利用率,创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区光伏电站土地高效利用模式,为盐碱地土地高效开发利用及新能源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郭洪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