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
半岛·BOB官方网站阿涅斯·瓦尔达,是著名的“新浪潮祖母”,也是西方电影史和女性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电影之魂”。本书是瓦尔达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近50年间的21次采访,涵盖了瓦尔达完整的电影生涯,涉及她的创作理念,与“新浪潮”、好莱坞、女权运动、不同社会人群间的关系等。
本书深入讲述了奥斯曼帝国对东南欧近500年的统治史。作者首先考察了奥斯曼帝国对东南欧行省及其周边附庸国和朝贡国的管理体制,并对机构设置,官员培养、选拔和任命,城市、乡村建设,法律体系建构,个体职业,各类人群等级划分和税收、军事、交通体系等各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展现了奥斯曼帝国对东南欧地区的深刻影响。
本书用通俗的方式介绍了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交往的历史。历史学家卫周安以有力的证据,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一成不变、与世界隔绝的刻板印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中国。中国的许多历史经验是本土与外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叙述了从1832年到1914年的80多年近代史,以小见大,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示了租界、通商口岸、海关,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主要观察视角来自当时在华洋人的书信、日记、档案和主办的报刊等,通过洋人的视角来揣测、分析西方列强的种种行为动机和逻辑。
《对峙:罗斯福、林德伯格,以及美国在1939~1941年针对二战的论争》
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努力还原出八十多年前,美国朝野针对二战所进行的那场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激烈争论。
本书重新审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航行、接待、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等细节,更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作者利用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
一部将改变我们对法国大革命传统印象的作品,立体展示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以及个体在革命洪流中的命运跌宕与爱恨情仇。全书专注于三大主题:爱国主义与自由如何共存;现代公民身份如何被塑造;暴力与革命的关系。
通过在19个城市历时7年的田野调查,作者记录下骑手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真实状态,关注到平台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控制的关键转变,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个概念。书中还探讨了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女骑手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双重挑战。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塞德里克·迪朗认为,随着世界的数字化,一场巨大倒退正在上演。垄断的回归、主体对平台的依赖、经济与政治之间界限的模糊:这些变化正在改变社会发展进程,并使封建主义重新显现。该书探讨了技术封建主义对社会公正、民主和个人自由带来的影响,并对未来做出了悖谬式展望。
伦敦之外的英国人、英国之外的欧洲人、欧洲之外的大洋洲人,纷纷移民到伦敦,只是为了在这里消费、打卡、被剥削,为了生活在一个总有事情可做的地方。每次体验,每次发帖,每次刷卡,其实都是在购买这座城市的神话故事,寻找归属感,搭建朋友圈。他们的伦敦梦既强大,又总是支离破碎。
作者在西班牙诗歌传统的脉络和现实社会背景的观照中,对诗人洛尔迦进行了尖锐、生动又果敢的研究。他破除了长期以来关于诗人的神话、臆想和谣言——不再是写诗的安达卢西亚天才少爷,而是一个在注定迷失的诅咒中期望通过创作获得救赎的异类诗人,“被诅咒的诗人”既指向个体、内心、创作,又指向一种存在主义的宿命。
本书延续了“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前两部的脉络,聚焦于一位来德的乌克兰女性,串联起无数东欧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遭遇,讲述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
[美]杰里·H.本特利主编,陈恒、李文硕、屈伯文、黎云意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全球史旨在从全球视角探讨历史事件的过程和趋势,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联系和影响,目的在于突破史学界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论”。本书从史学角度分析了全球化的演进历程,旨在呈现东西文明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展现人类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明成就之际,也打开了世界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象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
[美]梅根·E.奥尼尔著,曹磊译,李默然审校,鼓楼新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勾勒出古代玛雅世界的概貌,包括器物、思想、建筑、族群身份等各个层面,并集中梳理了过去五个世纪古玛雅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史。
本书收录宋史学者梁庚尧先生自1977年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以来撰写的大部分论文,主要论述了四类问题:西北边粮与宋夏战争,财政对政策与朝议的影响,地区发展与城镇社会,以及官户、士人的家境与活动。全书呈现了宋代的基本时代趋向与特色,是梁先生宋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社会心理学家萨瑟兰终其一生研究,系统梳理了数百个不理性现象及案例,并运用统计学、概率论等理性工具及大量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发人深省地揭露了人类非理性在判断、推理、决策和行为中的普遍性,以及这些现象的近百种形成原因,同时提供了减少不理性的有效策略。
本书通过明清华南、长江流域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论证稻米的商品化以及长途贸易的出现等,以此探讨影响长途稻米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尤其稻米贸易是如何在 “互通有无”——长途贸易应该自由地存在、“养民”——政府的仓储制度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观念下得到发展的。
本书从清政府对国外信息采集的局限开始,逐步展现出使大臣的身份转变、驻外使臣的制度化、文书流通的电信化以及江南私人出版业对清政府信息掌控的颠覆。最终,在甲午战争前夕,晚清士人对于西方形成了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交错的共识与话语,这一观念变革与使臣们构建的信息秩序紧密相连。
以诗意的语言、丰富的史料、上百幅插图,从源头开始对人类探求过去的种种知识做了一次深入调查,可谓一部丰富多彩的考古学“史前史”。从巴比伦国王到中国古代的皇帝,从古埃及的祭司到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吏,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再到现代欧洲,在漫长的时光里,人类与过去的对话一直延伸到考古学的建立,至今仍在进行中。
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也是奴隶制、糖产业园、殖民主义和民族革命相生相伴的历史,更是一段古巴与美国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历史。通过阅读古巴的发展历程,我们将见证她从被征服和奴役,逐步走向自由和独立的历史。而古巴这面镜子,也映射出近一百多年来美国逐渐取得世界霸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