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央广网西安3月12日消息(见习记者陈锵)“现在是苗木养护的黄金季节,大家要留意每一个环节,放好苗后把树坑踩实压紧,水要一次性浇透,这样树木以后的长势才好。”3月12日上午,51岁的杨卫平像往常一样,带着全体员工前往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桥陵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杨卫平是一名园林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园林企业的负责人。作为一名“70后”,在每年的植树节,杨卫平都会进行这样的“常规动作”。这一做,就是整整27年。在他看来,要想擦亮生态底色,需要不间断地去种树,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蒲城人,他对这片土地植被欠缺的短板有着深刻的理解。
蒲城县地处渭北“旱腰带”区域,境内森林植被稀少,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在过去,因为开山挖矿导致生态破坏,造成岩石,形成了大量的石质山。石质山土层薄、土壤少,栽植存活极为不易。加上水资源短缺,栽植后树木火灾隐患很大,植树造林工作一度困难重重。“山区石质过硬,水跟不上,每当看到家乡因早期开采而大面积的山体,让我很是心痛。”杨卫平回忆道。
随着国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政策的出台,2017年起,蒲城县开始在唐五陵景区及北部山区实施困难立地造林项目。自此,杨卫平先后带领员工实施了不下三十个绿化项目。
“金帜山关停石渣场区域植被恢复项目是我做过的面积最大、难度最高的绿化工程,要在遍地的连山石上打下直径、深80公分的树坑,再客土回填,实在艰难。我从陕南联系到二十多匹常驮山货的骡子拉土,邀请专家配制营养土加速分解岩石表层,在山脚和山顶修建大型蓄水池,通过环山输水管网保证灌溉,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杨卫平说。
伴随着生态环境日渐好转,阳春三月,来到金帜山踏青的人络绎不绝。“虽然难度异常大,但看到曾经光秃秃的石山变成了会呼吸的青山,的岩石披上了绿装,我感到非常欣慰。”站在已修复完好的金帜山绿色植被中间,杨卫平感慨万分。
近年来,杨卫平及员工累计完成困难林地造林1.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80余万株。他在石质山地造林的实践,被上级领导称为“绿色愚公”精神的展现。在日积月累的潜心研究中,他也成为了园林绿化战线的行家里手。
“我一心只想种好树,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帮助更多人。看到乡亲们的苗木茁壮成长,我就心满意足了。”27年来,杨卫平奔走在蒲城大地上,带领员工不间断为周边村民教授苗木管护技术,免费修剪苗木、施肥打药,解决难题,推广苗木种植。周边村民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更深刻了,从蒲城走出去的专业园林人才也更多了。
“只要我们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就能让生态福祉惠及更多人。希望大家严把施工质量关,种好每棵树。”这是杨卫平时对员工时常说的“口头禅”。植绿、护绿已经融入了杨卫平的生命,一步一个脚印的他,也将在蒲城大地上谱写更多植树增绿的故事……
植绿、护绿已经融入了杨卫平的生命,一步一个脚印的他,也将在蒲城大地上谱写更多植树增绿的故事。
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