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行业知识

川种邛芯——成都邛崃加快建设西南种业“硅谷”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10-28     浏览次数:     

  在四川成都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制种水稻田中一台台收割机轰隆隆驶过,母本水稻种子颗粒归仓,留下稻穗饱满的父本水稻静待收割。

  创新采用父母本6:24宽行比种植,每亩可多收300斤以上父本稻谷,以每斤1元的收益计算,仅父本稻谷便可增收300元以上。作为中国西部现代种业发展高地核心承载区,天府现代种业园聚焦种源自主可控、育种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统筹推进种业产业建圈强链,不断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优质种源保障。

  近似圆形,软粒全粉质,颗颗饱满……走进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天府现代种业园管委会种业部副部长邢鹏拿出一个密封的透明瓶子展示全国优异种质资源——巴塘四倍体“甲着”小麦。

  “小麦多是六倍体,而‘甲着’是近几十年来收集到的唯一一种四倍体小麦地方种。” 邢鹏介绍。“甲着”小麦来源于甘孜州巴塘县,“甲着”为藏文,“甲”为一百,“着”为小麦,因每穗有100粒左右而得名,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

  “甲着”小麦着实令人惊艳,具有软质、出粉率高、黄酮和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等优异特性。其黄酮含量是一般小麦的2至3倍,特别是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四倍体小麦,营养价值非常高;多环境种植下保持全粉质特性,适合加工多元化面食制品。

  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这个被称为种子界“诺亚方舟”的中心库,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承担着抢救性收集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的任务,解决了国内种质资源库普遍存在的“散小弱”问题。

  “中心库可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2.4万份、BOB·体育综合APP下载畜禽种质资源105万剂、水产种质资源26万剂,涵盖农林牧渔草,保存期可长达50年。目前,中心库还在对收集和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应用,选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 邢鹏介绍。

  规划总面积有95平方公里的天府现代种业园,不但搭建了“一库一院五中心” (即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业科创中心、种业实验中心和种业博览中心)重大功能平台,还组建了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邛崃分中心。

  时下,全国各地已进入秋收高峰期。由南到北,由坐落于天府现代种业园的四川川种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种种业”)选育的川种优3607迎来大面积采收。

  仅在与成都邛崃毗邻的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今年就种植2000余亩川种优3607水稻。当地最新测产数据显示:川种优3607实收湿谷2214.8斤每亩,水分含量34%,折合亩产干谷1550.36斤,较全国平均产量948斤高出63.54%!

  “因继承了‘竹香家族’香味浓、饭好吃等特点,更兼具‘产量、整精米率高’等优势,克服了‘抗倒差、抗病弱、产量低’等难题,川种优3607今年被农业农村部正式认定了‘超级稻’。” 四川川种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舒建超说。自川种优3607推出以来,已广泛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信阳等地种植,深受各地种植户和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川种优3607等稻米和小麦完成大面积采收,由川种种业建设的西南地区首套种子两次混合装置和全国首条水稻种子二次缓降式全自动包装生产线也格外忙碌。这条生产线占地面积毫不逊于一个足球场,经过喂料、种子脱壳、风筛清选、比重精选、谷糙分离、光色选等程序后,精品种子实现自动包装、机器人码垛。

  “为了建成这条生产线,我们从国外引进了核心设备,已达到最高标准的清选和品种纯度,仅小麦每天就有7000公斤左右的产能,能完成11500吨的年种子加工。” 舒建超介绍。

  近年来,邛崃市整合各类资金8300余万元,带动先正达中国、荃银高科等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资2.3亿元,投入建设种子烘干、生产加工、仓储等设施设备。园区配套建设5万平方米种业标准化厂房,为企业提供生产、存储、冷藏、办公、销售一体化服务,帮助优势种子企业生产线快速落地投运。

  “我们不仅建成了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制种基地8万亩,实现了川康优6107、川久香糯等新品种就地转化,还促进了金忠、春源等肉类企业产品进入盒马鲜生、伊藤等大型商超,市场份额占成都市两成以上。” 邢鹏说。(文/陈晨 邛崃市委宣传部、天府现代种业园供图)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