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客户案例

“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入选2023版《上海手册》优秀案例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10-17     浏览次数:     

  BOB·体育综合APP下载日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开幕。会上,2023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简称《上海手册》)正式发布。围绕“促进资源融合,共享城市未来”,《上海手册》遴选了24个国内外优秀案例与4个专栏案例,上海共有2个案例和2个专栏入选,其中“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可持续社会创新的试验田”获得专家团队推荐,成为社会篇唯一主案例。

  “上海公益新天地”案例展示了通过打造园区、构建平台、完善机制等方式,吸纳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为老服务、环境保护、妇儿友好、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创新供给,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合作。该案例的亮点在于开放包容的政府角色转型、跨界合作的平台枢纽建设、公益文化的人才培养,以及多方协同的合作模式和创新机制。

  上海公益新天地园2010年由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筹备,2013年11月正式开园,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公益园区。公益新天地秉持“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跨界合作的多元公益生态,建设完善服务支持体系,助力社会组织成长和公益事业发展。

  十年来,公益新天地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地标。园区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创新供给,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以实现公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用公益方式探索破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创新,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注入城市温度。

  公益新天地原址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远东最大的留养类慈善机构“新普育堂”,曾举办“第一届中货展览会”和“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所在地直至2001年。园区有着百年公益慈善文化传承,拥有全国第一家省级民政博物馆、社会组织展示馆和福彩文化展示馆,建有市级公益创业基地,见证了上海公益事业与城市社会同频发展的历程。

  作为公益事业发展的展示窗口,园区定期面向公众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如公益体验、公益市集和公益大舞台等,展示各类社会组织最新成果、搭建各类公益项目对接平台。活动覆盖面也从园区延伸到“市-区-街镇”的全市多级空间,并拓展了园区、商区、校区和社区等多元公益场景,构建了政府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和媒体跨界合作生态。引领公众了解公益、践行公益,倡导“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

  此外,公益新天地还充分发挥媒体联系众多、辐射面广、资源丰富的优势,组建上海公益新媒体中心,联合沪上多家权威媒体共同发起“公益之申”评选,广泛接受公益机构和个人报名,通过媒体专业投票和公众网络点赞的方式评选出年度十佳公益机构、十佳公益项目、十佳公益基地、十佳公益故事、十佳公益伙伴企业、十佳校园公益等公益榜单,依托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等主体形成有效的公益传播,从而促进更公开透明的公益参与,提升社会影响力。

  公益新天地通过社会招募、专家评审和正式签约的流程,已吸引了专业支持、特定人群、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应急防灾及创业孵化等六个类别共50多家社会组织和公益团队入驻。

  园区集聚了众多头部支持型社会组织,例如开展联合劝募支持民间公益的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支持公益创新创业推动社会资源再生产的上海颂鼎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提供专业法律研究和服务的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以评促建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社会组织评估院、帮助青年白领自组织成长的上海市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深耕公益倡导和传播的上海公益新媒体中心,以及细分领域的头部专业社会组织和属地社区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园区多家社会组织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华慈善奖上海市推荐对象、上海慈善奖、上海市品牌社会组织、上海市社会组织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

  公益新天地的培育支持体系可以覆盖公益组织的全生命周期,针对公益团队、初创期社会组织、成长期社会组织和成熟期社会组织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和针对性培育扶持,为组织发展提速。

  公共服务方面,一是提供价格优惠的固定项目展示和办公场所或自由工位,打造园区室内外公共空间环境支持公益项目和活动开展;二是提供一站式园区运管服务,设立统一窗口和流程为入驻组织提供事务受理、空间活动、物业服务、便民服务等菜单式服务;三是建立公益智库专家团队,邀请公益慈善领域前沿和资深从业者及高校导师,为入驻组织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咨询和个性化指导;四是整合品牌传播和培树资源,通过园区官微和合作媒介协助入驻组织进行活动宣发、成果展示,支持优秀机构申报各类评估和奖项;五是开展多元主体资源对接,打通供需两端的渠道,推进政社企之间的跨界合作。

  培育扶持方面,通过公益新天地品牌项目资助计划和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等,培育出一批模式较为成熟、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其中,品牌项目资助计划从2016年起实施,按照“民办官助”的社会化运作模式,以申请机构自筹资金为主,政府专项资助金配比支持为辅的定位,重点发现和培育潜力型、创新型、专业型的公益项目,并持续探索园区品牌项目培育支持和评价体系。截至2022年底已投入资金超过500万元,资助扶持30家社会组织的50多个公益项目;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由三家园区相关机构共同主办,聚焦热点社会需求、引入社会资本、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助力公益项目落地实践,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自2019年以来大赛已连续举办5届,吸引近千个社会组织、企业公益团队和高校队伍报名参加,领域涉及未保关爱、为老服务、残障群体关怀、女性发展、社区营造、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就业创业等。

  近年来,上海市民政局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助力大学生就业工作,公益新天地籍此在公益人才的招聘服务、梯队培养和沟通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尝试。园区连续4年承办筑梦公益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活动,为社会组织招贤纳才。2020-2022年共有320家社会组织参与,累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1823个岗位,收到简历超过5000份,联动相关合作伙伴举办各类专场招聘、直播带岗、主题分享会、研讨沙龙等活动超过25场,为社会组织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并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联合招聘活动已较好地链接了民政、人社和教委资源,建设了以上海公益新天地官微、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为核心的整合服务平台,在岗位征集、社会招聘、送岗到校方面形成了流程闭环,并通过社会组织就业见习工作,在园区落地了首个市级就业见习(综合类)基地。通过逐步迭代社会组织人才招聘、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和专业志愿者等多维度人才服务功能,为社会组织人才储备和用人留人“蓄水”,推动紧缺人才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

  园区于2019年落地“上海公益创业育人实践基地”,旨在激发在校学生的公益创业热情,促进公益领域创新创意与创业。目前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学院达成了战略关系,通过工作站建设、系列课程开发、社会公益实践等开展公益创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合作,例如2022年3月和同济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启动了同济大学MBA及EMBA“社会创新与创业”行动学习计划,以公益为链接媒介,将市场理念引入慈善事业,进行项目结对和共创。

  公益新天地采取的“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合作模式,实现了政企社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园区由企业提供服务保障、政府购买服务和资助项目、社会组织社会化运作品牌活动并链接各方资源,入驻的社会组织缴纳园区运管费用,多方共同成立园区共建委员会,共同参与园区的治理和运营。

  这种创新机制既能发挥社会主体的内生动力和社会影响力,又能更好地维持园区可持续运营和发展。除此之外,园区充分运用机制优势开展委办局合作,如和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合作建设上海市社会组织对外交流示范基地,和市教育委员会合作建设上海公益创业育人实践基地,和市就业促进中心、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对接落地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上海市就业见习(综合类)基地等,以更好推动公共政策落地和融合创新,为园区资源拓展和平台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