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生百慕大
行走在英吉沙县,无论是在偏远的村落,还是在隐于绿洲的小镇,一个深切感受就是:在山东省济宁市倾力援助之下,英吉沙县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第十一批济宁市援疆干部人才团队接过援疆的接力棒,把英吉沙县当作第二故乡,积极融入、埋头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济宁援疆的使命与担当。
在英吉沙县安禾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技术人员(左二)给当地青年传授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库尔班江 摄
戈壁滩上开出红玫瑰、林果树下结出红辣椒、盐碱地里养殖白对虾……在济宁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以下简称“济宁援疆指挥部”)的倾力援助下,看似不可能的事在英吉沙县变成了现实。
在位于英吉沙县龙甫乡的新疆百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喀什高原红”玫瑰种植基地,员工们正忙着采收鲜花。“第一批6万枝‘喀什高原红’玫瑰花订单已于12月22日到达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目前我们正在准备第二批20万枝订单。”12月26日,该公司董事长李志红说。
为破解种植技术难题,济宁援疆指挥部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提升改造农技推广中心功能等多项举措,推广沙培种植技术,在戈壁荒滩上成功种植郁金香、玫瑰等鲜花。
这些年,在济宁援疆指挥部的协助下,英吉沙县因地制宜发展戈壁农业,培育壮大花卉产业,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结合英吉沙县林果种植产业基础,济宁援疆指挥部引入适合当地林下种植的高辣辣椒,并在全县推广,目前已种植7万多亩;在英吉沙县乔勒潘乡萨依拉克兰干村改造的38座拱棚里,投放南美白对虾苗210万尾,罗氏沼虾苗100万尾,每座拱棚产量300公斤左右……
这些年,济宁援疆指挥部始终把产业援疆作为对口支援的重中之重,围绕英吉沙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链条,助力英吉沙做强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12月26日一早,济宁市援疆专家、英吉沙县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建带着科室医务人员开始查房。
第十一批济宁市“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来到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后,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治病、查房、业务培训、疑难病症会诊等方式,传授先进的技术。
“以前我们对于肝硬化、肝囊肿等疾病的诊疗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在张主任带领下,大家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诊疗方法,医疗水平有了提升。”英吉沙县人民医院消化科医生孙灵灵说。
第十一批济宁市“组团式”医疗援疆团队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人才自身优势,广泛开展“送医下乡”“送学下乡”“送技下乡”等活动,开展义诊巡诊活动31次,惠及各族群众3160余人次,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建立远程会诊机制,受益群众1000余人次。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助力人才培养当地化。今年,济宁市累计选派490名干部人才进疆工作,涵盖教育、医疗、农业、文旅等领域,为英吉沙县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济宁力量,为受援地打造一支带不走、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走进英吉沙县非遗小镇的“刀王故居”,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非遗传承人铿锵有力的敲击声,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展厅内,精美别致的英吉沙小刀更让游客们赞不绝口。
“我是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英吉沙小刀制作过程,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来自上海的张先生兴奋地说,“我要买一把英吉沙小刀作纪念。”
“‘刀王故居’项目是济宁援疆指挥部重点打造的非遗文化项目,在助力打造本地小刀产业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济宁援疆指挥部文化润疆组组长班冬说。
“自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销售额达80余万元。”英吉沙县非遗小镇“刀王故居”负责人巴哈德尔·保尔拉说,“除了销售自制小刀外,我们还帮助周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小刀。”
立足英吉沙小刀、土陶、模戳印花布、达瓦孜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济宁援疆指挥部倾力打造文旅非遗小镇项目,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磅礴动能,半岛·BOB官方网站让传承数百年的老手艺成为带动百姓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
济宁援疆指挥部还以英吉沙县国学书院为引领,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教育培训体验综合体,形成各民族文化和谐交融的生动局面。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推动对口援疆工作见行见效、走深走实,把援疆工作打造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济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齐伟说。
以援疆为纽带,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好画面正在英吉沙的每个角落呈现,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每一天都在更新。
在英吉沙县国学书院,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市宁援疆指挥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