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草
在许多城市的绿化带里,你经常能见到这些长得像韭菜、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它们耐寒耐干,四季常绿,花和果实都很漂亮,在绿化带里有着难以撼动的王者地位——它们就是麦冬。
其实,城市草坪中的“麦冬”是个泛称,最常见的有三种: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沿阶草(O. bodinieri)和山麦冬(Liriope spicata)。这几种“麦冬”的外观形态很相似,想要区分它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花。
先看花序的形状。山麦冬是天门冬科山麦冬属的,这个属的花序直立,花也朝上开。真正的麦冬和沿阶草 ,都是天门冬科沿阶草属的,它们的花序弯曲,花也下垂。
至于麦冬和沿阶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开花时的“气质”上。麦冬看上去比较含蓄,它的花序矮,缩在丛生的叶片里,六枚花被片大多不全张开,低着头缩着。沿阶草看起来就比较奔放,花序长得较高,虽说每朵花也都是低着头,但花被片完全绽放,能开多大开多大,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它开花了似的。
这几种“麦冬”的花都是白色带紫晕,夏天在草坪里一串串地开,有好多人都误以为它们是兰花;还有些品种的花是深紫色的,密集开放的时候会被人当成薰衣草。
虽然看上去一副毒死人不偿命的样子,不过麦冬的果实还真没毒,然而也不好吃。我不建议大家去尝尝,因为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的果实也是类似的蓝色,很容易和麦冬混淆,而且毒性很强。
麦冬可以吃的部位,是那膨大的地下块根,古人将它奉为上等的滋补品,认为吃了能延年益寿,好多求仙问道之人每天都挖麦冬吃。
其实吧,还真不能说这完全是迷信。麦冬的块根中富含淀粉,还有不少蔗糖和纤维素,对于三餐不继的修行者来说是很好的口粮,如果没有麦冬吃,他们可能早就饿死了,可不是能延年益寿嘛。对于现代人来说,麦冬顶多算是一种粗粮,乍一看确实比大米白面这些精碳水要健康一些,吃点没什么坏处,但也别指望它有什么神奇功效。
红红火火的氛围大师——一串红。成千上万的它们聚在一起,仿佛绿色中的熊熊焰火,真可谓是哪里有喜事,哪里便有它。
一串红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或者灌木,学名为Salvia splendens。其中 Salvia 源于拉丁语的 salvare,意为疗愈,因为鼠尾草属的植物在古代地中海一带,被用来制作草药和芳香精油,而非作为观赏植物。
一串红的花序可以高达20厘米以上,花朵钟状或炮竹状,轮生在花序上,所以一串红又有炮仗花的讨喜昵称。
在夏天,绿化带里其他的花花草草都打蔫了,唯独一种花特立独行,越是骄阳似火,越是开得旺盛。此花经常被叫做太阳花。
太阳花不是向日葵,而是特指马齿苋属的植物,主要的成员是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
来自南美洲的大花马齿苋非常耐旱。单看名字,它似乎跟马齿苋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们还是有差异的。比如它的叶子是更加有利于减少水分流失的松针状,而不是马齿状的宽叶,这意味着它有更强大的耐旱能力。
大花马齿苋植株不高,也就30厘米左右,枝条水平向着周边生长扩张,更大面积地享受太阳的青睐。当然,它的花确实比马齿苋大,而且作为供观赏用的花卉,经过选育以后,也更加漂亮。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是多年生宿根草本,其属名由hemeros(白天)加kallis(美丽)构成,表示花期甚短只在白天开放,而种加词Fulva的意思是黄色调,加之花型酷似百合,因而得名Day lily,即“一日百合”之意。
萱草最初用以表达对丈夫的思恋,自唐代弁融的《送徐浩》流传开来,萱草才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椿萱”并用,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而孟郊的《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更是直接把前人的“看萱思夫”的意思演化成了 “种萱孝母”的文化。
名叫萱草的植物最常见的并不只有绿化带里萱草Hemerocallis Fulva,还有餐桌上被广受欢迎的同属的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也叫柠檬萱草。由于古人萱草的概念更宽泛,所谓的食用萱草也就是黄花菜,民间俗称之金针花。黄花菜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我们食用的部分就是它即将开放的花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半岛·BOB官方网站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