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855-8652

高羊茅

王昌东 ‖ 山高人为峰——珙县玉和苗族乡杨家村“当代愚公”叶汝民扶贫记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8-24     浏览次数: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直机关工委 省扶贫开发局 省地方志办联合开展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 征文活动》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征文将评选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拟结集公开出版。同时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四川省情网、四川机关党建杂志及网站,“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刊发。为扩大传播影响,此次征文的优秀作品,将授权喜马拉雅进行有声化播讲,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平台、方志四川电台及有关广播电台播出。

  在珙县玉和苗族乡杨家村,有一位老人,用他坚韧的双肩,挑起乡亲脱贫的希望;用他沧桑的臂膀,迎来百姓致富的阳光。

  《珙县志·江苏山阳何浚源康熙丙寅年书》载:叙之南,行三日为珙,治在乱山中。其地幽,其路险,其田少,其民乏。而珙县玉和苗族乡杨家村,更处乱山核心部位,是乌蒙山区出名的贫困村。

  2014年早春,在和曛的阳光里,杨家村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踩着泥泞的山路,一寨寨走访,一家家动员,在蕉林下,在地埂边,在寨门前,在堂屋中,把党的脱贫致富政策,一个字一个字地给乡亲们详实地宣讲着。风吹着他的满头银发,也吹着他额上的宽广皱纹,风吹着他博大慈爱的脸庞,也吹着他炯炯有神的眼睛。但结果却与他的期望恰恰相反。一路走来,他额上的皱纹更深了,他有力的脚步也变得迟缓起来。乡亲们尊敬他,远远地看到他来,就忙着端茶递水,听他讲党的扶贫政策,讲县委、政府的扶贫精神。他讲得津津乐道,乡亲们听得稀里糊涂。不怪乡亲,他们见的是真章,听的是实际,要的是结果。看不到票子,住不上房子,听不到书声,摸不着东西,你讲得好听,口吐荷花,又当如何?

  他明显感觉到,乡亲们热情里隐藏着冷淡,亲近里暗伏着陌生。眼前的现实情况也的确让人沮丧,泥泞的道路,破败的学堂,糟糕的草房,污浊的饮水,老乡有的还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有的生了病只有自己在,医院远着呢,谁有心情听你闲言叨叨。那上学的孩子,稍不小心,就跌进深沟里、水田里,弄得满身泥,一身伤,还怎么上学?那肩挑背磨的男人,弯腰驼背的女人,裤带带系着条草绳绳,稍不留意,就亮了底露了馅,红着个脸堂子,谁还有勇气与人说话搭讪?走个亲戚,上个街街,串个门子,走得腿颤颤,脚闪闪,望着崎岖山路,羊肠小道,直摇脑袋。

  贫困的大山呀,压弯了杨家村人的路,也压垮了杨家村人的屋。好在,杨家村人的脊梁,并没有倒下去,而是坚强地挺拔起来。你看,这位退休回村居住的老人,主动挑起重任,不怕吃闭门羹,不怕看冷面孔,为着乡亲们,一句句,一字字,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又带着乡亲们,一点点,一步步,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路。

  翻开地图,杨家村距玉和乡5公里,海拔在600至1000米以上,四周环山,不毛之地。乡亲们世世代代居住这里,落下了穷根,也少了富贵之像。老人想着,是当改变的时侯了。怎么办?唯有一个字:跑,如果非要再加一个字,那就是:勤跑。跑政府,跑企业,跑部门,跑亲友,跑工地,跑现场,把钱一分分攒起来,把水泥一包包拉回来,把石头一块块垒起来,把路一截截铺起来,把会施工的能人请回来,把有力气的乡亲们动员到工地上来,这样一个“跑”字,才真叫跑大了脚板,沧桑了老脸,憔悴了比干的心。

  老伴直喊:老头子呀,来不起就歇哈子,老命儿悠着点吧。他却嚷道:人歇得起,路歇不起!硬是咬着牙,忍着疼,持续奔波在修路的道上。春秋转眼,寒暑三载,截至2017年春,杨家村终于建成了6.5公里村道,6公里社道,4.9公里环形标美路,入户路累计达到11.8公里。一串枯燥的数字里,只有他懂得,每一寸路的铺成,都浸润着老人对好心人不厌其烦的请求与述说,饱含老人追着办事人员讲事实摆道理打动心肠的艰辛,一次次呈现出老人放下曾经的尊严去央告别人帮忙的尴尬。听到孩子们在公路上山歌般、蜜蜂般、桃花般地欢笑着,看到多少年都进不来拉山货的汽车在公路上愉快地奔驰着,摩托车流水线一般奔忙在公路上,看到肩挑背磨的乡亲们,大踏步走在公路上,再不担心,一条泥巴路,就堵死了一个村出路的窘境,他无声退后在荫凉的黄桷树下,一个人,静静地,笑了起来。

  杨家村有句顺口溜:人畜争水槽,畜有人没有,眼睛干望到,人焦畜也焦。水缸空荡荡,有口黄泥浆,那是金鸡汤,丰富还营养。这冷幽默里,饱含着杨家村人的无奈和辛酸。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也有切身的感受。他不相信,路修得通,一口水还把人憋得死了?他再次出山,动员全村男女老幼,利用三个冬春闲日,唱起了大风歌,打起了地道战,修起了蓄水池,铺成了饮水管。据初步统计,三年间,共修建大水池4口,小水窖11口,铺设自来水管道13200米。

  当甘冽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淌进院里的水池,家里的水缸,自家的大锅,手头的小碗,或者直接伸出嘴巴,水管子一开,肚子就可以灌个饱,身子就可以凉个透,不由得由衷地感叹:好安逸呀,爽个够吧,人过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乡亲们告别了昔日的田角水、溪沟水、牛坑水、路氹水,农田灌溉用水也得到解决。绿油油的稻秧,青葱葱的桑树,直挺挺的玉米,茂盛地长在地埂坡坎、肥沃田间,那唱惯了风凉歌的老乡,接着唱:喝着自来水,如喝糖开水。牲畜有水槽,人有金碗碗。浇水不用愁,种田有“老头”。这位老头子,也被乡亲唱进了山歌。

  杨家村,在2014年前,仍有不少危房险屋。乡亲们住着土坯房、茅草房、朽木房,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改造过。这些房子,经不得风吹,管不住雨淋,白天晒阳光,晚上照月光,多么诗意,却少诗情,更没有诗人吟咏。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乡亲,穷得叮当响,穿衣吃饭都成问题,还管得了住房?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生活在低矮潮湿的屋檐下,舀水都不上瓢的乡亲,眼角湿润了。是他们甘受穷,还是组织关心少?他想着,归根到底,还是组织关心少呀,自己作乡人大主席多年,直到退休,是乡亲们养着我,我却没有给他们做出更多贡献。面对乡亲,该多羞愧。为此,他第三次出山,下决心要帮助老乡,进行危房改造,一定要让乡亲过上居者有其房的舒适生活。他的想法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决策不谋而合。于是,政府出大部分,个人集资小部分,乡亲出劳动力,对全村所有危房进行改造,让乡亲们彻底告别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来盆响的生活方式。到2017年春节,全村14户危房,全部改造完毕。过去愁眉苦脸的危房户,赶在春节前,都喜气洋洋,搬进了新房,久违的笑脸,又洋溢在他们脸上。

  大家利用新建的路,新盖的房,新蓄的池,搞起了种养植业,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卫生室 、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翻新了教室,开通了信息路,手机上得了网,电视安装了闭路,电脑装上了宽带。村民唐成英办起了养牛场,村民刘光永当上了蔬菜专业户,村委迅速成立了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蚕桑、茶叶专业合作社,唐成英、刘光永们,只管大胆往前奔,再没了后顾之忧。满怀豪情的杨家村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电话、电脑,与不在身边的亲人交流了,与千里外的亲人视频了。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不时传出琅琅的书声。山梁梁上,“花山”歌儿,也在久久地回荡,传递出杨家村的老乡,在山花烂漫的春天,在土地金黄的夏天,在丹桂飘香的秋天,在瓜果满山的冬天,多么美好的生活,多么安逸的日子,多么喜悦的心情。

  老人的故事说不完。尽管,老人今年69岁了,仍在为贫困的乡亲操劳,为孩子的上学操心,为乡村的致富操持。他深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思想境界的修炼,非一朝一夕可功,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乡亲们在这深山呆久了,不思动,也不思变,这才是扶贫工作最难的事。一些穷乡亲,不思进、不思变的现象是有的,你给他钱,他可能转眼就输光了,你给他牲口养,他也可能眨眼就卖掉了,甚至你帮他建房,他却在一旁歇凉。既急不得,又气不得。

  老人真切地感受到,扶贫,重在扶志;输血,重在造血,他把想好的主意,积极跟村里提出,主动向县里扶贫的干部反映。是呀,面对全县精准识别的35391名贫困人口这个庞大的数字,的确有个“怎么扶”“扶什么”“谁来扶”的大问题,任务十分艰巨,战幕已经拉开,战斗就是硬仗。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既然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注定要狭路相逢,唯有勇往直前,唯有陷阵冲锋,才能取得攻坚战最终的胜利,这是摆在全县党员干部面前的头等重任,等不得,也等不起。

  这位老人,也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更加不顾年高,不虑体迈,不计得失,舍得泼得,义无反顾,投奔在扶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好在他年老,品重,德高,乡亲们有难事要找他,有喜事要告诉他。他也乐得生活在乡亲们中间,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员,坐在田间地头,就与乡亲拉起了家常,不用再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了,也不再听“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更没有其他老年人那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的闲逸心思。听到乡亲有难,他立即找人帮忙,闻说哪家有事,他主动走上前去,别人怕清官难断家务事,老人不怕这个麻烦,一次次反复登门,做好贫困家庭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好油盐柴米、子女上学、夫妻和睦、年轻人工作、老年人赡养等斤斤绊绊的小问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家和万事兴,家安天下安。因此,也实实在在赢得了乡亲们支持和信任,在当地党委、政府安排下,担当起了杨家村党支部指导员,帮助村支委、村民委做起群众扶贫工作。

  这位老人,就是玉和苗族乡杨家村“当代愚公”——员叶汝民,也是杨家村乡亲们亲热地称之为“老伯子”的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叶汝民,是一个人的山峰,也是一众人的山峰,老百姓信服的山峰,人景仰的山峰。

  其实,在珙县,在众志成城谱写扶贫华章的壮丽事业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叶汝民这样的人。他们——正在努力用实际的行动践行习讲话精神: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们——这些真正的人,为彻底改变群众面貌,让孩子有学上,青年人有更多工作的机会,老百姓有好日子,有好心情,有安逸的生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奋斗,他们始终把老百姓冷暖挂怀心间,涌现出了鞠躬尽瘁、心系群众、昏厥在脱贫一线的原县委书记陈有树,勇挑重任、求真务实、奋战在扶贫路上的新任县委书记叶盛,还有真情为民、扶危济贫的通和村党支部书记吴定秀,不畏困难、勇于奉献的坳田村党支部书记杜孝华这样优秀的员。在珙县,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社,每一名人,都在为打响山区脱贫致富这场伟大战役,都在为扶贫帮困,而沤心沥血,而奋斗不止,包括对口援助珙县的四川省博览局、四川航天局、成都海关的领导和亲人,都在众声高唱着珙州扶贫壮歌。

  一位诗人说过:弯下腰,谁举着大地的最后的灯盏,察看贫困与黑暗退到远远地看不见的地方,大地堆满了绿,多少豆荚在豆叶里深藏,一排排的杨柳涌来了层层的细浪。叶汝民、吴定秀、杜孝华、陈有树、叶盛,这些人,就像珙州大地上举着的灯盏,照出了曾经的僰人的苦难,也照亮了今天的珙州的幸福。她们,在群众满怀感激的时候,又像饱满的豆荚,深藏在豆叶里,让人们忘记了她们的奋斗与牺牲。

  bob半岛在线登录

  王昌东,笔名松林湾,1963年6月生,四川乐至人,宜宾煤矿职工,宜宾市作家协会理事,珙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常春藤》(美国)、《野姜花》(台湾)等期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作、散文,作品入选《诗刊2013年度诗选》《2014年度中国散文佳作精选》《2007年诗歌年鉴》《中国青年诗选》等多种选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855-8652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