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黑麦草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30日电 (刘媛 傅泽瑞)连日来,在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农场村乡贤示范园区,一株株绿油油的牧草长势正好,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郁郁葱葱的牧草为峡谷大地铺上一层“绿毯”,在蓝天的映衬下,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据悉,村里通过流转土地、整合资源、引进技术,让农场村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土地种上了品质优良的饲草,开办了肉牛养殖场,既盘活了土地,也带动了当地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和进场务工实现“双增收”。
“我们从今年4月开始种植牧草,一年可以收割两次,400多亩牧草,年产一万四千吨,种草管理收割都需要大量工人,需要一千人左右,为肉牛提供了优质牧草,也让村民赚到了钱,我们这个牧草蛋白含量百分之十六,食用这个牧草的肉牛品质也非常高。”金兰街道农场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德超说道。
走进肉牛养殖基地,一座座牛舍整齐排列,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据了解,农场村秀晨齐恩养殖场新建的牛舍基础设施配套全、标准高、场地大,目前已喂养600头牛。其饲养的西门塔尔牛体格大、生长快,优质的肉品很快在市场打开了销路,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我在这个牛厂上班已经半年了,这边工资待遇还是比较不错,一个月有3500,离家又近,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我非半岛·BOB官方网站常满意。”前来务工的村民薛琴说道。
据了解,种草在保障养畜的同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有效预防泥石流、滑坡等地灾隐患并改善生态环境。农场村立足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有效推动“牧草种植+肉牛养殖”的养殖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形成,达到饲草种植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且肉牛的粪便每日都运输到有机肥厂,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形成了绿色循环产业链条。
近年来,农场村聚焦建设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思路,加快建立地域性饲草平衡机制,推进种养结合、草畜配套,逐步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循环系统。(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